爆料时刻!非高仿烟批发价触底”惊世骇俗”

近日,一则关于非高仿香烟批发价格跌至”白菜价”的消息在烟草行业内部引发震动。据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反映,部分地区的非高仿卷烟批发价已跌破行业成本线,个别品种单条批发价甚至低于50元,创下近十年来新低。

价格断崖式下跌 市场现异常波动

记者通过为期两周的暗访调查发现,在华东某烟草集散地,部分二线品牌卷烟出现异常低价抛售现象。以某省产中档香烟为例,正规渠道建议零售价为280元/条的产品,批发市场竟出现120元/条的”跳楼价”,价格跌幅高达57%。

“这个价格已经低于我们的生产成本。”某中型烟厂销售主管王某向记者透露,”按照现行烟草税制和原料成本计算,这类产品出厂价至少要在180元以上才能保本。”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华南某跨境贸易集散地,记者发现部分出口转内销的免税香烟批发价已低至40-60元/条,与正规渠道价差达到3-4倍。这些产品虽非高仿假烟,但通过特殊渠道流入市场,严重扰乱了价格体系。

价格乱象背后的产业链调查

案例一:某地”串货”事件曝光

2023年8月,烟草专卖局在湘粤交界处查获一起重大”串货”案件。涉案团伙利用不同省份烟草定价差异,从低价区收购正品卷烟,通过伪造准运证跨省倒卖至高价区。查获的2000余件卷烟涉及多个知名品牌,案值超3000万元。

“这种跨区域窜货直接导致部分地区批发价崩盘。”参与案件侦办的执法人员表示,”违法分子利用价差套利,最终受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定价体系。”

案例二:出口回流灰色链条

2024年初,海关总署通报了一起利用跨境电商渠道走私免税香烟的案件。犯罪团伙通过虚报商品类别,将本应出口至东南亚的免税香烟秘密回流国内市场。这批货物报关价值仅为市场价的30%,严重冲击当地烟草市场秩序。

某国际物流公司前员工爆料:”一些所谓’外贸原单’香烟,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渠道回流的正品。因为没有缴纳国内烟草税,所以能卖到令人咋舌的低价。”

多方因素交织导致价格异动

产能过剩与库存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卷烟产量达2.58万亿支,同比增长3.2%,而同期国内卷烟消费量仅增长1.1%。某省级烟草公司内部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行业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增加15天,部分企业库存量超过安全线30%以上。

“现在很多厂都是在赔本清库存。”一位省级烟草公司市场部经理坦言,”特别是那些区域性品牌,在头部品牌挤压下生存艰难,只能通过降价维持现金流。”

电子烟冲击与传统渠道变革

《2023年中国烟草行业发展报告》指出,虽然传统卷烟仍占据85%的市场份额,但电子烟在青年群体中的渗透率已达23%,对中低端卷烟市场形成明显替代效应。同时,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渠道的兴起,使得传统烟草经销体系面临重构。

某电商平台烟草类目运营人员透露:”虽然明文禁止网上售烟,但通过社交电商’擦边球’销售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渠道往往能给出比实体店低20%-30%的价格。”

监管重拳出击整顿市场秩序

面对市场价格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连续出台多项整治措施:
– 启动”利剑2024”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非法经营、走私贩私等行为
– 建立全国统一的卷烟价格监测预警系统
– 加强对烟草工业企业生产计划的管控
– 完善卷烟物流追溯体系,实现”一物一码”全程监管

5月1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安部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四个月共查处各类烟草违法案件1.2万起,捣毁非法生产窝点237个,查获假冒伪劣及非法经营卷烟37.2亿支,案值逾50亿元。

行业阵痛中的转型之路

在这场价格风暴中,不同规模的烟草企业正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
– 头部企业加速高端化布局,推出单价千元以上的超高端产品
– 中型企业转向特色细分市场,如中草药卷烟、低温加热不燃烧产品
– 部分小厂开始尝试代工生产或转型配套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深入实施,一些具备资质的企业正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某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其2023年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42%,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的压力。

消费者反应两极分化

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面对异常低价的烟草产品,消费者呈现明显分化:
– 部分老烟民表示会谨慎购买,”毕竟吸进肺里的东西,不敢贪便宜”
– 年轻群体中对低价烟的接受度较高,认为”正品烟质量有保障,能省则省”
– 也有消费者反映曾买到包装相似但口感差异大的产品,怀疑是”高仿中的高仿”

北京市朝阳区一位烟酒店老板坦言:”现在顾客分两种,一种非正规渠道的便宜烟不买,另一种非便宜烟不买。我们正规商户夹在中间最难做。”

专家警示:超低价背后藏多重风险

中国烟草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教授指出:”远低于成本价的烟草产品必然存在猫腻,要么是逃避了国家税收,要么是临近保质期的陈烟,甚至是掺杂有害物质的劣质烟。”

食品安全专家李博士则提醒:”非正规渠道香烟可能存在储存条件不达标、霉变等问题,吸食后对健康的危害可能远超正品烟。消费者切勿因小失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假冒及非法烟草产品中的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含量往往超出标准值2-3倍,且可能含有工业染料、重金属等额外健康风险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