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海关在罗湖口岸查获一起利用跨境学童书包藏匿香烟案件,当场查获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0条。这已是本月第三起类似案件,暴露出免税烟”化整为零”走私的新动向。
口岸查获新型走私手法
2023年12月15日早高峰时段,罗湖海关关员通过X光机发现多名”水客”的行李图像异常。开箱查验发现,这些看似普通的背包内设有特制夹层,每个夹层可平铺放置10条香烟。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走私者将香烟拆散后伪装成文具,混在跨境学童的书本中间。
“这种’蚂蚁搬家’式的走私呈现组织化特征。”深圳海关缉私局王科长介绍,走私团伙通常会雇佣数十人分批携带,每人每次携带数量刚好不构成刑事犯罪。近期查获的案例显示,走私者多选择工作日上午9-11时通关,利用客流高峰作掩护。
灰色产业链利益链调查
记者暗访发现,口岸周边已形成完整的免税烟倒卖网络。在福田口岸商业城,部分烟酒商铺以”代购”名义公开回收免税烟。店主李某透露:”硬中华每条回收价380元,转手就能卖到450元,比正规渠道便宜20%。”
走私香烟的暴利催生了专业”水客”群体。据知情人士透露,带工费根据品牌浮动,每条5-15元不等,熟练工日收入可达千元。更隐蔽的是通过”跨境电商”洗白——走私集团在香港注册空壳公司,以”样品”名义将香烟伪报为其他商品。
政策漏洞与监管困境
现行政策规定,入境旅客仅可携带400支香烟(2条),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监管盲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赵教授指出:”免税额度本是惠民政策,却被走私分子利用。特别是’一周多次往返’的深港居民,累计携带量相当可观。”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深圳各口岸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2176起,同比增长34%,但实际走私量可能十倍于查获量。技术手段升级后,走私方式也更隐蔽:近期发现有用保温杯藏烟、奶粉罐夹带甚至宠物衣服夹层等新手法。
跨境协作打击成效初显
香港海关与内地已建立联合打击机制。2023年11月的”烈焰行动”中,两地同步收网,打掉6个走私团伙,查获市值超2000万元的走私香烟。深圳海关还试点”智慧缉私”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疑人员的通关频次、行李特征。
法律层面也在加码。2023年10月新修订的《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一年内三次因走私被处罚将追究刑事责任。但执法实践中,如何区分自用与倒卖仍是难题。有律师指出,部分”水客”利用法律对”少量多次”的宽容反复作案。
消费者盲区埋藏隐患
走私香烟不仅造成税收流失,更威胁消费者健康。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的抽检显示,口岸周边查获的”免税烟”中,15%为假冒伪劣产品,部分重金属超标6倍以上。由于缺乏正规售后渠道,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烟草专卖局提醒,正规免税烟应附有”中国关税未付”标识和激光防伪码。但记者调查发现,走私烟普遍使用高仿包装,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走私烟通过微商渠道流入校园,包装成”进口潮品”向年轻人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