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接到消费者爆料称,在微信平台出现大量销售”高仿香烟”的隐秘账号。这些账号以”免税烟”“外贸原单”为噱头,通过更换头像、频繁改号等方式规避监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记者历时两周调查发现,这些所谓”高仿烟”不仅涉嫌商标侵权,其粗劣的制作工艺更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一、”精仿中华”牵出亿元造假案
2021年9月,浙江台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犯罪团伙通过微信”雪茄交流群”发展下线,销售的”精仿中华”每条售价仅为正品三成。警方在行动中查获假冒”中华”“利群”等品牌香烟1.2万条,涉案金额超1.3亿元。该案主犯王某交代,其使用的微信账号每月更新三次,通过”老客户带新客”的模式维持交易。
无独有偶,今年3月广州海关截获一批申报为”玩具模型”的跨境包裹,开箱后发现是600条仿真度极高的”黄鹤楼1916”。经追踪,这批货物正是通过名为”免税仓直邮”的微信账号完成交易。海关人员表示,走私者采用”化整为零”的发货方式,每单控制在法律追责门槛之下,给侦查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二、暗语交易形成完整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非法商家已形成标准化运营模式:
– 账号伪装:使用”XX烟酒行”“免税店客服”等看似正规的名称,朋友圈仅展示3天内容
– 术语系统:”口粮”代指香烟,”游泳”表示可快递发货,”茶叶罐”实为伪装包装
– 支付手段:要求客户使用红包分段支付或虚拟货币交易
– 物流规避:采用”母婴用品”“电子配件”等虚假品名申报快递
在某”烟友交流群”中,记者看到有卖家公然发布对比视频:”左边专卖店480元的软中华,我家只要168元,扫码同样显示’正品验证’。”经专业人士鉴定,这类高仿烟使用的实为”克隆”防伪码,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三、健康威胁与法律风险并存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李强指出:”这些劣质烟丝未经任何质检程序,燃烧后产生的焦油含量往往是正规香烟的2-3倍。”2020年江苏某地曾发生多例吸食假烟导致急性支气管炎集中爆发的案例,涉事香烟后被证实产自地下作坊。
法律层面同样风险巨大。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张律师表示:”根据《刑法》第214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022年浙江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因通过微信销售高仿香烟被判刑2年8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
四、平台监管遭遇技术博弈
微信安全团队回应称,2023年一季度已处置违规账号3.2万个,但新型规避手段层出不穷。记者实测发现,某些卖家开始使用”活码”技术——客户扫描显示的二维码每次跳转到不同链接。更隐蔽的则转为使用企业微信账号,依托所谓”烟草许可证”获取信任。
中国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支修益强调:”网络售假烟已呈现社交平台化、跨境化、碎片化特征,需要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已联合网信办开展”清朗·互联网涉烟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上的非法交易行为。
在这场”猫鼠游戏”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始终是核心议题。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醒,购买烟草制品应认准正规渠道,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特殊渠道货”需保持警惕。同时呼吁完善举报机制,对查实的重大线索给予相应奖励,调动社会共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