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时刻!代购外烟免税网”鱼目混珠”

近日,多位消费者向本网反映,通过所谓”免税代购”渠道购买的外国香烟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记者调查发现,一个名为”环球免税烟仓”的网站涉嫌以虚假宣传手段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涉案金额已超百万元。

一、包装以假乱真 消费者难辨真伪

2023年12月,上海消费者李先生通过社交媒体广告接触到该网站。”广告宣称’海关扣押渠道直供”原厂免税标’,价格只有正规渠道的60%。”李先生花费2800元购买的4条某品牌香烟,到货后发现:”包装与正品几乎一样,但抽起来明显有刺喉感,烟丝呈现不正常的黑褐色。”

类似遭遇的还有北京的王女士。她向记者展示的”免税烟”包装上,防伪标识用手机扫描竟能显示”正品验证”页面。”后来烟草专卖局的朋友告诉我,这个验证网站是仿冒的,域名比官网多了一个字母。”

二、暗访调查:跨境代购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记者以加盟商身份联系到该网站”客服经理”。对方透露:”我们的货分ABC三档,A档是真正免税品,要提前三个月预定;B档是东南亚代工,包装完全一样;C档就是高仿,主要走量。”当问及货源合法性时,对方立即转移话题。

据了解,这些网站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 服务器架设在境外

2. 支付采用个人二维码收款
3. 频繁更换域名和联系方
4. 使用”海关罚没”“内部渠道”等话术

三、监管难点:跨境+社交的新型售假模式

广州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向记者表示:”2023年我们查处类似案件37起,但刑事立案的不足10%。主要难点在于证据固定——收款账户、发货地、运营者往往分属不同地域。”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引流。在某直播平台上,记者发现多个以”烟标收藏”“免税探店”为幌子的账号,实际通过私信进行交易。平台数据显示,相关话题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亿次。

四、专业鉴定揭示造假手法

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分析查获样品时发现:
– 烟丝掺入大量再造烟叶(由烟梗、碎片重组)

– 过滤嘴使用廉价醋酸纤维
– 包装印刷存在0.5mm左右的套色偏差
– 所谓”免税标”实为自制防伪贴

“真品卷烟的单包生产成本约在15-20元,而这些假烟成本不超过5元。”专家特别指出,部分假烟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长期吸食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五、跨国造假网络浮出水面

2024年1月,广西海关破获的”1.17”专案揭开了更大黑幕。犯罪团伙在境外设立工厂,通过”蚂蚁搬家”方式经云南、广西边境走私入境。查获的账本显示,其下游经销商涉及全国23个省份,甚至包括部分正规便利店暗中代销。

值得注意的是,该团伙财务记录中出现”平台技术服务费”“达人推广费”等条目,经查实是向某些社交平台工作人员行贿的费用。目前已有5名平台运营人员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采取强制措施。

六、消费者维权遭遇多重阻碍

记者跟随消费者张先生体验维权过程:
1. 平台客服要求提供”假货证明”,但烟草鉴定仅对执法部门开放
2. 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因属于跨境交易需转交海关
3. 联系支付平台冻结款项,被告知”二维码收款无法追溯”
4. 最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因单笔金额不足5000元未能立案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二十七条,平台应当要求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但实际操作中,很多社交平台对”种草号”“测评号”的监管存在明显漏洞。

七、行业预警:新型烟草制品成重灾区

随着电子烟国标实施,不法分子开始转向iqos等加热不燃烧产品。深圳警方近期查获的案例显示,犯罪团伙将设备与烟弹拆分运输,利用”技术爱好者”社群进行分销,甚至开发了仿冒官方APP的验真程序。

烟草行业人士透露:”一套正品iqos设备官方售价1980元,而假货套装在代购渠道只要600元,利润率超过300%。这些产品使用劣质电池,已引发多起充电爆炸事故。”

八、监管技术升级进行时

据悉,全国烟草专卖系统正在推进以下措施:
– 建立跨境烟草产品追溯平台
– 与海关总署实现免税商品数据互通
– 在重点口岸配备激光拉曼光谱检测仪(3秒完成真伪鉴别)
– 联合网信办开展”净网2024”专项行动

广东省烟草质检站最新研发的AI鉴别系统已投入试用,通过拍摄20张不同角度包装照片,可识别98.7%的高仿品。该系统未来有望向消费者开放微信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