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峰 报道
近日,国内高端烟草市场再现供需失衡现象,以”中华”为代表的稀缺香烟品牌在流通环节出现”奇货可居”态势。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特殊规格的中华香烟在二级市场的溢价幅度已超过官方指导价30%-50%,引发行业对烟草供应链体系的重新审视。
一、稀缺香烟成”硬通货”:上海某烟酒店单日销售额破百万
2023年春节前夕,上海南京东路一家持有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烟酒店内,软盒中华329规格香烟出现断货现象。据店员透露,该店单日销售额突破120万元,创下非节假日的销售纪录。”现在329到货就像’中彩票’,每次不超过5条,半小时内就会被老客户预订完。”该店负责人表示。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广州珠江新城某高端会所,硬盒中华(全开式)的现货价格已从官方指导价650元/条上涨至850元/条。会所采购部经理李伟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最新的供应商报价单:”大中华(金中支)现在拿货价就要1200元/条,比官方价高出45%,还得提前两周预订。”
二、供应链深度调查:从生产配额到终端销售的”梗阻点”
记者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发现,稀缺香烟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
-
生产端严格配额制:中国烟草总公司对高端香烟实行”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生产政策。以上海烟草集团为例,中华系列年产量约50万箱(1箱=250条),其中特殊规格占比不足15%。
-
省级分销的”梯度分配”:各省烟草公司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分配货源。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获得的中华香烟配额是甘肃省的7.8倍,但实际市场需求差异可能高达20倍。
-
零售终端的”饥饿营销”:多位零售店主证实,烟草公司对紧俏香烟采取”搭配销售”策略,想要拿到1条稀缺中华,必须同时购入10-15条其他滞销品牌。
三、典型案例:2022年杭州婚庆市场引发的”香烟抢购潮”
2022年9月,杭州某知名婚庆公司因承接30场国庆婚礼,急需筹备300条硬盒中华作为回礼。采购总监张敏回忆:”我们联系了杭州6个区的20家烟酒店,最后不得不以每条加价200元的价格从宁波调货。”这一事件导致当月杭州市场的中华香烟零售价短期上涨18%。
类似情况在高端商务领域更为突出。北京某央企的年度礼品采购清单显示,2021-2023年,其采购的中华(双中支)香烟单价从780元/条上涨至1050元/条,涨幅34.6%,远超同期CPI涨幅。
四、流通渠道的”灰色创新”:从熟人经济到跨境代购
面对正规渠道的供给不足,市场自发形成了多层次的替代供应体系:
-
区域串货网络:有经销商组建”省际调剂群”,利用各省定价差异进行套利。如将辽宁市场的中华香烟转运至海南销售,扣除物流成本后仍有12%-15%的利润空间。
-
跨境免税渠道:部分代购通过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以旅客身份批量购买免税中华香烟。数据显示,2022年海南离岛免税渠道销售的中华香烟同比增长217%。
-
期货式预售:深圳某烟酒商行开创”预售存单”模式,客户预付全款后,根据到货时间获得3%-8%不等的折扣补偿。该商行2022年预售金额达2300万元。
五、监管动态:烟草专卖局开展”天网2023”专项整治
针对市场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23年4月启动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打击:
1. 无证经营烟草制品行为
2. 超出许可范围购销烟草
3. 利用互联网非法销售烟草
4. 制售假冒注册商标烟草制品
截至发稿时,专项行动已查处违法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5.7亿元。但业内人士指出,只要存在官方渠道的供给缺口,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就难以彻底消除。
六、行业数据透视:高端烟草的”价值悖论”
中国烟草学会2022年度报告显示:
– 中华系列占行业总产量的1.2%,却贡献了7.8%的利润
– 高端香烟(批发价600元/条以上)年增长率达15%,远超行业平均3%的增速
– 30-45岁消费者贡献了高端香烟62%的销量,其中商务用途占比78%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2023年进一步凸显。某省级烟草公司销售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中华香烟的订单满足率仅为68%,而同期同价位竞品的库存周转天数却增加了22天。
七、消费者画像:谁在追逐稀缺香烟?
记者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00名中华香烟消费者的抽样调查发现:
– 68%的购买者用于商务馈赠
– 19%为婚庆等特殊场合使用
– 仅13%为日常自用
– 有4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特定版本支付30%以上溢价”
“现在送两条稀缺中华,比送茅台还有面子。”从事建材生意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年光买送礼用的中华香烟就要花费20多万元,”关键是经常有钱都买不到想要的规格”。
八、国际对比:全球奢侈品烟草的市场逻辑
对比国际高端烟草市场,中国的稀缺现象更具特色:
– 在欧美市场,大卫杜夫等奢侈烟品牌主要通过限量发行维持高端定位
– 日本烟草产业的”地域限定版”策略,将产量控制与区域文化营销结合
– 中国香港地区实行”烟税杠杆”,通过价格调节替代行政配额
“其实解决稀缺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涨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明指出,”但中国烟草的定价机制要考虑多重社会因素,这就形成了特殊的市场扭曲。”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