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在免税渠道购买的”中华”香烟存在外包装异常现象。据海关总署最新通报,2023年第三季度共查获仿冒免税香烟案件47起,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其中”中华”品牌成为被仿冒重灾区。
一、高仿包装难辨真伪 消费者权益受损
广州白云机场免税店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两款包装极其相似的中华香烟:正品包装的”天安门华表”浮雕立体感明显,烫金线条宽度均匀为0.25mm;而仿品浮雕图案模糊,金线存在0.1-0.15mm的粗细不均。更隐蔽的是,部分高仿产品使用了回收的真烟盒二次包装。
“这批查获的仿品连激光防伪标都能通过扫码验证。”深圳海关缉私局王科长指出,造假者通过破解防伪系统数据库,使仿冒包装的验证信息与正品完全一致。2023年8月查获的东莞制假窝点中,就发现了可批量生成验证码的软件系统。
二、跨境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调查显示,这些高仿免税烟主要通过三种渠道流通:
1. 跨境电商”代购”渠道:利用”个人自用”免税额度分拆发货
2. 边境走私渠道:中越、中缅边境查获量同比上升120%
3. 社交平台交易:闲鱼、微信等平台存在隐蔽销售链
海南省免税品监管局近期通报的案例显示,某旅游团导游通过虚构离岛信息,半年内套购免税中华香烟1200条,经重新包装后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销往内地。
三、防伪识别指南发布
中国烟草总公司更新了2023版防伪识别要点:
1. 包装侧面”FILTER KINGS”英文标识中,”T”字母横笔右侧应有微型缺口
2. 烟盒底部钢印编号应与内衬铝箔纸编号后四位一致
3. 新版防伪标在紫外灯照射下会显现”CHINA”荧光字样
上海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购买免税香烟需索要完整购物凭证,包括离岛机票/船票信息、身份证验证记录等。若发现包装存在以下问题应立即投诉:
– 塑料膜封口处有二次粘贴痕迹
– 烟盒开盖阻尼感异常
– 烟支排列松散或有明显异味
四、监管重拳打击仿冒行为
国家烟草专卖局自9月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监管:
– 免税店销售系统与海关数据的实时对接
– 离岛免税购物人脸识别系统的全覆盖
– 快递物流环节的X光机100%过检
值得关注的是,杭州互联网法院近日对一起跨境售假案作出判决,被告通过搭建境外服务器销售高仿中华香烟,被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判赔正品企业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78万元。该案首次将《电子商务法》适用于跨境数字营销场景,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判例参考。
北京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律师指出,根据《刑法》第214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023年1-8月全国已侦破涉烟刑事案件1.2万起,刑事拘留1.8万人,同比上升23.6%。
五、行业技术升级进行时
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正在测试新一代NFC防伪技术,计划在2024年应用于高端产品线。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 芯片植入卷烟过滤嘴
– 每次验证生成动态加密编码
– 支持地理位置溯源
中烟国际相关负责人透露,迪拜免税店已试点”区块链+免税烟”项目,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商品从出厂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显示,采用新技术的产品线投诉率下降82%,该模式有望在国内免税渠道推广。
记者在浦东机场T2航站楼看到,新版免税商品溯源系统已投入试运行。旅客购买香烟时,电子屏会同步显示商品通关信息、质检报告和物流轨迹。系统调试员表示:”每包烟都有专属数字身份证,造假者再也无法复制完整的商品信息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