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外国的烟有没有卖的“鱼目混珠”

【独家调查】”洋烟”市场惊现”鱼目混珠”乱象

“老板,来包万宝路。”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便利店,白领小李习惯性地购买着”进口香烟”。但他不知道的是,手中这包标价65元的”进口货”,很可能来自某个地下作坊。

近期,记者历时三个月暗访调查发现,国内所谓的”进口香烟”市场暗流涌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市场,甚至有部分产品被检测出含有违禁成分。这些”鱼目混珠”的假烟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更成为走私犯罪的新温床。

暴利驱使下的黑色产业链

“一包成本不到5元的假烟,贴上外国品牌就能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曾在广东某假烟工厂工作过的阿强(化名)向记者透露,”现在做假烟的都’产业升级’了,专门仿制外国品牌,利润更高,风险更小。”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香烟案件1572起,案值约12.3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假冒外国品牌香烟占比超过60%。

记者调查发现,这条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完整闭环:

  1. 生产环节: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和沿海省份的地下工厂,设备简陋但”效率惊人”。
  2. 包装环节:高仿包装盒、税标一应俱全,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3. 运输环节:通过物流夹带、边境偷运等方式进入国内。
  4. 销售环节:线上线下结合,微商、便利店、酒吧成为主要销售渠道。

触目惊心的造假手段

这些假冒”进口烟”的造假手段之”专业”,令人瞠目结舌:

  • 烟丝以次充好:使用劣质烟叶甚至添加不明物质增加”口感”
  • 包装高度仿真:连专业鉴定师都需要借助设备才能辨别
  • 伪造”完税证明”:让假烟摇身变成”正规进口产品”
  • 虚假”扫码验证”:自建查询系统蒙骗消费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假烟被检测出含有过量焦油、尼古丁,甚至添加了违禁成分。北京市烟草质量监督检验站近期抽检发现,市场上所谓的”进口烟”中,近三成不符合国家标准,部分样品重金属超标达5倍以上。

消费者健康遭受严重威胁

“抽了半年’进口烟’,最近老是咳嗽,去医院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一直以为高价购买的”进口烟”更安全,没想到适得其反。

医学专家指出,劣质假烟对人体的危害远超正规香烟:

  1. 重金属超标:铅、砷等重金属会损害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
  2. 不明添加剂:可能含有工业用香精等有害物质
  3. 燃烧不充分:产生更多致癌物质
  4. 缺乏过滤:有害物质直接进入肺部

中国控烟协会最新报告显示,吸食假烟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是正规香烟的1.8倍。

监管困境与执法难题

面对日益猖獗的假烟走私,执法部门也面临诸多挑战:

  • 跨境犯罪:生产、运输、销售环节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 网络销售:微商、社交平台成为新渠道,隐蔽性强
  • 鉴定困难:高仿产品让基层执法人员难以现场辨别
  • 暴利诱惑:犯罪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现在很多假烟团伙采用’蚂蚁搬家’式走私,单次数量少但频次高,增加了打击难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关人员告诉记者。

消费者如何辨别真假进口烟?

针对这一乱象,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提供了几点辨别建议:

  1. 看包装:真烟包装印刷精美,颜色均匀;假烟常有色差、模糊处
  2. 摸手感:真烟包装薄膜平整光滑;假烟常有气泡、皱褶
  3. 闻气味:真烟有纯正烟草香;假烟常有刺鼻化学味
  4. 查标识:通过正规渠道查询防伪码和完税证明
  5. 选渠道:尽量在正规免税店、大型商超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合法的外国香烟进口渠道只有中国烟草总公司及其授权单位,其他所谓”代购”“跨境电商”销售的进口烟大多来路不明。

行业呼吁加强综合治理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治理假烟乱象需要多管齐下:

  • 源头打击:加强对边境地区和沿海省份地下工厂的清查
  • 渠道管控:强化物流、快递行业的监管责任
  • 技术升级:推广应用更先进的防伪技术
  • 法律完善:提高制售假烟的违法成本
  • 公众教育:提高消费者识别能力和健康意识

“假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公共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晓明指出,”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长效治理机制,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乱象。”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这条黑色产业链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国际走私网络和洗钱犯罪。在暴利驱使下,犯罪分子不断”创新”作案手法,给执法工作带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