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期全国多地烟草经销商反映,烟草公司供货量持续缩减,部分畅销品牌单次订货量不足往年三成。这种”杯水车薪”式的供应模式,正在引发从零售终端到供应链的全行业震荡。
供需失衡引发市场连锁反应
在浙江杭州经营烟酒专卖店十余年的张老板展示着最新订货单:”中华(硬)每周限购2条,利群(新版)只有5条,还不够老顾客分的。”据其透露,周边30%的同行已开始兼营彩票、饮料等副业。中国烟草总公司2023年半年度工作会议数据显示,全国卷烟产量同比减少7.2%,这是继2022年下降3.8%后的连续第二年收缩。
这种收缩在终端市场形成鲜明反差。北京朝阳区某便利店主李女士表示:”现在每天中午前高档烟就卖完,有顾客加价20%求购。”供需失衡催生出地下交易市场,今年6月广州警方破获的非法经营案中,涉案团伙通过跨省倒卖紧俏香烟,半年获利超200万元。
政策调控与健康需求双重挤压
行业分析指出,供应收紧背后是持续深化的控烟政策。2022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成人吸烟率控制目标从20%提升到18%,北京、上海等地已将禁烟场所扩大到室外公共场所。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已从2018年的26.6%降至2023年的24.1%。
与此同时,新型烟草制品正在分流传统市场。深圳某电子烟企业财报显示,其2023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而同期传统卷烟销售额下降4.3%。这种替代效应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查发现,18-25岁吸烟者中尝试过电子烟的比例已达62%。
产业链上下游承压转型
云南某烟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透露:”今年订单量砍了三分之一,不得不改种中药材。”作为全国最大烟叶产区,云南已有超过20万亩烟田转产。烟草机械制造商也面临转型阵痛,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招标信息显示,2023年卷烟设备采购预算同比缩减45%。
零售端则出现分化态势。江苏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便利店类终端卷烟销量下降9.2%,但星级酒店等高端场所反而增长3.5%。这种结构性变化促使部分商家转向精品化经营,上海某烟酒店投入30万元改造雪茄吧,单月营业额提升40%。
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
纵观全球市场,这种收缩并非孤例。日本烟草协会统计,该国卷烟销量已连续18年下降,年均降幅2.3%。为此,日本烟草公司早于2015年就收购跨国医药企业,实现多元化布局。英国帝国品牌则转向大麻衍生品市场,其2022年相关业务营收增长达280%。
国内企业也在尝试破局。云南中烟近期与云南白药合作开发含药烟丝,湖北中烟则推出可降解滤嘴技术专利。但这些创新仍面临政策限制,国家烟草专卖局新规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疗效宣传,使得”健康烟草”概念难以落地。
监管升级下的渠道变革
随着《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传统烟草的渠道管控日趋严格。广东烟草专卖局今年已查处非法渠道进货案件127起,同比上升66%。这促使正规渠道加速数字化,全国烟草统一订货平台数据显示,目前92%的零售户通过手机APP下单,大数据分析系统可精准调控各区域投放量。
这种调控在特殊节点更为明显。今年春节旺季期间,北京市烟草投放量同比减少15%,但通过智能调配系统,重点商圈的供应满足率仍保持在95%以上。不过有专家指出,这种”精准饥饿营销”可能加剧市场投机行为,需要配套更严格的价格监管机制。
税收杠杆调节效力显现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1-5月烟草行业工商税利总额同比微降1.2%,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单箱税收持续攀升,达到1.42万元/箱的历史高点,反映出”提税顺价”政策成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测算显示,卷烟零售价每上涨10%,消费量就会下降3-5%。
这种价格弹性在高端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上海卷烟市场监测表明,千元档香烟销量在2022年提价后下降22%,但销售额反增8%。这种”量减价增”的特征,正在重塑企业的产品策略。湖南中烟今年推出的新品全部定位800元以上价位段,传统中低端产品线则压缩了40%。
替代产业培育进行时
在烟草传统产区,地方政府已启动产业转型计划。贵州省计划三年内将烟叶种植面积调减20%,同步发展生态茶园替代。云南省则建立20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烟农转种高原特色农产品。不过转型过程充满挑战,某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坦言:”烟叶每亩收益超5000元,改种蔬菜后降到3000元左右,农民积极性受影响。”
这种经济账在工业企业层面同样存在。某省级中烟公司财务数据显示,虽然卷烟产量下降,但凭借结构调整,单箱利润反而提升12%。这使得企业在减产背景下仍能维持盈利,但也延缓了转型动力。有分析师警告,这种”舒适区”可能错失转型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