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微信朋友圈里突然冒出一批自称”正品烟草批发”的微商。他们用着相似的宣传话术,晒着成箱的”中华”“玉溪”,价格却比正规渠道低30%-50%。这种看似天上掉馅饼的生意,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2023年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全国查获假烟案件同比上升17%,其中60%通过社交平台流通。
这些微商最爱用的广告词就是”粗枝大叶”——既形容自己货源充足,又暗示消费者别太较真。老张就是被这句话吸引的受害者之一。他在建筑工地当包工头,去年春节前为了撑场面,通过微信买了20条”软中华”,每条只要380元(市价650元左右)。收到货后发现,包装粗糙得像被大象踩过,烟丝里还掺着可疑的褐色碎末。当他再联系卖家时,对方早已把他拉黑。
这种交易往往采用”游击战”模式。卖家会频繁更换微信号,朋友圈只展示3天内的内容。交易时要求全款预付,或者通过第三方虚拟账号收款。2022年破获的”渝烟1号”案件中,犯罪团伙用200多个微信号轮换操作,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他们从福建云霄(全国知名的假烟产地)进货,通过物流代收点中转,最后用同城跑腿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微商正在把触角伸向年轻人。在某高校贴吧里,有人用”宿舍创业”“零花钱计划”等噱头招揽学生代理。小王就是被学长带进坑的大三学生,他以为只是帮忙转发广告,直到警察找上门才知道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现行《烟草专卖法》,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价值5万元以上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烟草专卖局的工作人员透露,鉴别这类微商有个简单办法:看他们敢不敢开发票。正规烟草批发必须持有《烟草专卖许可证》,每笔交易都要录入国家烟草专卖系统。而那些吹嘘”内部渠道”“海关罚没”的,十有八九都是骗局。就像去年郑州破获的案例,骗子用PS的仓库视频诈骗,其实所谓的”库存”根本不存在。
这场猫鼠游戏还在继续升级。有些微商开始玩”真假混卖”,前几次发真货建立信任,等大单到手就消失;有的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实体店”,其实只是盗用他人门店照片。更隐蔽的是采用”代下单”模式,让买家在正规电商平台付款,实际发货的却是假冒产品。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里,消费者以为自己捡了便宜,实际上可能在为假烟付出的健康代价买单。而那些幻想暴利的微商代理,最终不是被上线坑骗,就是面临法律制裁。就像烟草稽查人员说的:”世上没有粗枝大叶的便宜,只有精心设计的陷阱。”下次看到朋友圈里那些诱人的烟草广告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到底是馅饼,还是钓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