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外烟在烟民群体中逐渐走俏,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非法售卖外烟的现象也愈发普遍。随之而来的,是外烟微信号信息在网络上的“泛滥式”传播,其数量惊人,且蔓延迅速。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什么售卖外烟的微信号能做到“四通八达”?这一问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产业链条?
外烟销售:盛行于微信社交圈的灰色产业
“朋友圈每天都能刷到有人卖外烟,价格比国内烟草便宜不说,还能摆出各种‘稀奇花样’。”23岁的烟民小张向记者表示。他首次接触外烟,就是通过朋友圈广告点击添加的微信号。“他们一般不敢直接标明是代购外烟,但朋友圈晒的图片和推送的信息一看就明白。”小张介绍说,这些微信号背后往往是专业运营团队,售卖外烟的方式层出不穷。
据业内人士透露,售卖外烟的链条中,微信已成为重要的销售工具。这种模式隐蔽而灵活,商家通过普通用户转发微信号信息,直接与买家联系,完成下单和配送。相比传统经销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被监管部门查获的风险,还通过社交网络“熟人推荐”的信任机制迅速扩大用户群体。
灰色地带:外烟走私与市场混乱
所谓外烟,指的是未经中国烟草专卖局许可销售和流通的外国卷烟。这些烟通常产自东南亚、中东乃至欧美地区,通过非法渠道进入中国市场,涵盖了名烟厂牌的正品外烟、仿制品以及质量堪忧的“黑烟”。
老烟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曾经从其好友推荐的一名微信卖家处购买外烟,“有国外知名品牌的烟,包装精美、口感也好”,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身体出现不适,甚至咳嗽加剧。“后来我怀疑那些烟是假货,根本不是正规厂牌生产的。”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中国每年因外烟走私而损失的税收数以亿计。外烟行业的市场混乱直接冲击着国家烟草体系,同时由于缺乏监管,这些外烟的安全性和健康隐患也难以评估。
微信号的传播秘诀:借助“裂变式”策略
售卖外烟的微信号之所以能实现“四通八达”,与其独特的传播策略密不可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操作背后往往有团队化的运作模式,利用“裂变式”策略快速积累用户。
据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团队会让老客户推荐新用户,加微信即享小额折扣,或直接赠送一包烟作为引流优惠。一名熟人推荐两三个人,两三个人又介绍更多人,这样很快就能将微信号推广到成百上千人。”
此外,售卖微信号的信息还有多个传播渠道。“我们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APP的评论区、贴吧乃至直播间等多种场景留下联系方式。”该人士表示,“虽然风险很大,但我们通常通过分散账号、删改记录等方式规避风险,利用网络的便利实现最大化曝光。”
监管难点:线上渠道拆解面临挑战
尽管卖外烟的行为已是违法行径,但基于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易,给监管部门的执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平台的去中心化特点和信息的隐蔽传播,使得外烟的销售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相比于传统的地下交易,通过微信这些社交平台做买卖,完全处于‘信息流’中,要想查证和取缔,难度非常大。”一名长期从事烟草监管的工作人员表示。
其次,卖家销售活动往往以私人对话形式进行。一旦账号被封锁,卖家可能迅速转移另一个新号,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批量注册新的微信账号,继续维持自己的非法生意。而相较之下,执法部门的调查节奏很难及时跟上。
最后,法院对卖外烟行为的定性处罚,往往局限于个人案件,难以威慑整个产业链条。曾有案件显示,某被告因贩卖外烟超过一定量被判刑。然而,这些个案并未根本动摇整个市场,大批小卖家依然通过微信等平台悄然进行交易。
警惕!购买外烟可能承担法律与健康双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卖外烟是违法行为,购买外烟的烟民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销售未经过批准的烟草制品属于违法行为,而购买、使用这类烟草制品的消费者则需承担相关后果。
此外,这些通过非正规途径销售的外烟,品质参差不齐,甚至可能含有有害成分。部分“山寨外烟”被检测出严重超标的尼古丁和焦油含量,长期吸食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小结:破解传播链刻不容缓
“四通八达”的微信号不仅是灰色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更是烟草市场监管体系中的挑战。当前,如何堵住外烟传播渠道,打击非法售卖的根源,依然是摆在各方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