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通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广东省部分地区存在以”免税香烟一手货源”为幌子的非法批发网络。这些批发商通过伪造免税标识、篡改喷码等手段,将走私香烟伪装成正规免税商品流入市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一、”海关监管”仓库暗藏玄机
在广州市白云区某物流园内,一处挂着”跨境商品监管仓”标牌的仓库引起了调查人员注意。该仓库白天大门紧闭,夜间却频繁有厢式货车进出。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一段内部视频显示,仓库内堆放着大量印有”DUTY FREE”字样的香烟箱,工作人员正在用专业设备重新封装条盒。
“这些都是越南版的中华烟,喷码机改一下就是’免税专供’了。”知情人士透露,该窝点日均出货量超过200箱,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的烟酒行和夜场。记者注意到,这些香烟外包装与正规免税烟几乎无异,但侧面镭射防伪标签在紫外灯照射下未显示海关备案编号。
二、造假技术迭代升级
调查发现,当前走私烟的伪装手段呈现专业化趋势:
- 喷码篡改系统:采用进口激光打码设备,可完美复刻中免集团(CNSC)的16位验证码格式
- 包装仿制工艺:使用高精度凹版印刷机复制免税标识,连条形码都能通过部分扫码软件验证
- 物流单据伪造:配套提供虚假的”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凭证”和海关通关单
2023年11月,珠海海关曾查获一批”高度仿真”的假冒免税香烟,其外包装与正品相似度达95%,连专业鉴定人员都需要借助仪器辨别。该批货物报关单显示为”电子元器件”,实际夹藏香烟1.2万条,案值超800万元。
三、线上线下融合销售
这些”鱼目混珠”的免税烟通过三种主要渠道分销:
实体网络:
– 东莞虎门镇某烟酒商行以”免税直营店”名义招揽顾客
– 深圳罗湖口岸周边出现流动兜售”海关罚没烟”的团伙
电商平台:
– 拼多多店铺以”广东自贸区保税仓直发”为宣传点
– 微信小程序采用”会员制”销售,需验证身份信息才能浏览商品
社交媒介:
– 抖音出现”免税烟开箱测评”类引流视频
– 快手主播通过暗语”口粮”“外贸版”进行线上交易
今年1月,佛山警方破获的一个犯罪团伙甚至开发了”免税烟溯源查询”APP,消费者扫描伪造的二维码会显示”该商品由三亚海棠湾免税店售出”的虚假信息。
四、暴利驱动铤而走险
记者从多个渠道获得的报价单显示:
香烟品种 | 走私成本价 | 伪装后批发价 | 市场零售价 |
---|---|---|---|
中华(硬) | 180元/条 | 280元/条 | 450元/条 |
玉溪(软) | 75元/条 | 120元/条 | 200元/条 |
万宝路(蓝) | 90元/条 | 150元/条 | 250元/条 |
这种暴利模式吸引了不少跨境物流从业人员参与其中。2023年8月,深圳海关查获的案例显示,某货运公司员工利用”水客”分批携带,再在境内重新包装,两个月内就输送了价值3000余万元的假冒免税烟。
五、监管困境与健康隐患
当前查处工作面临三大难点:
- 鉴定技术滞后:新型仿制技术使得常规查验手段失效,需要实验室级检测设备
- 管辖权争议:跨区域作案导致海关、烟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效率低下
- 消费者配合度低:购买者明知是走私品仍主动消费,取证环节受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未经检验的走私烟存在严重质量风险。广东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近期抽检显示:
– 38%的假冒免税烟焦油含量超标2-3倍
– 25%样品检测出工业硫磺残留
– 部分烟丝中检出霉菌毒素超标
2024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某长期吸食”免税烟”的患者,肺部CT显示异常阴影,经化验其痰液中检出超标的重金属成分。主治医师表示,这类病例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六、专项行动持续高压
面对严峻形势,广东省多部门已开展联合整治:
-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启动”国门利剑2024”专项行动
- 省烟草专卖局建立”异常购买行为监测模型”
- 市场监管部门对重点区域商户实施”双随机”抽查
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已查处相关案件47起,捣毁窝点23个,查扣假冒免税香烟6.8万条。但执法人员在采访中坦言:”每打掉一个加工点,很快就会有新的冒出来,犯罪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是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刑法第225条对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已有明确规定,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专家建议,应加大对下游销售端的惩处力度,同时完善免税商品溯源系统,从消费端遏制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