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爱喜爆珠”的新型烟草制品在部分社交平台悄然走红。记者调查发现,多个隐蔽网络渠道通过”掩人耳目”的暗语进行非法销售,这种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的行为,不仅涉嫌违法,更对青少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一、”水果糖”暗号背后的非法交易链
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标注”爆珠收藏家”的账号近期持续发布色彩斑斓的球形物体特写,配文”夏日清凉必备,多种果味可选”。记者通过私信联系后,对方发来加密价目表:”蓝莓味88,薄荷味92,混合装优惠”,并指引添加微信”看实物视频”。
“现在都用’水果糖’代替关键词,平台检测不到。”一位自称”三年老卖家”的微商向记者透露,其朋友圈展示的”口香糖盒收藏”实则为不同口味的爱喜爆珠,交易全程使用”盒”作为计量单位(1盒=10包),支付时备注”文具采购”可享9折。
典型案例:大学生”尝鲜”付出健康代价
2023年4月,杭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小林因持续胸痛就医,被诊断为早期肺气肿。医生在其随身物品中发现5种不同口味的爆珠烟草。”开始以为是普通电子烟,商家说这是’无害水果精华’。”小林事后回忆,这些通过贴吧”代购”渠道购买的产品,外包装没有任何成分标识。
二、技术伪装下的违规销售网络
调查发现,违法商家主要采用三种隐蔽销售模式:
-
跨境电商马甲:某声称”韩国美妆代购”的淘宝店铺,实际通过”凑单商品”栏目销售爆珠,商品图使用修正液图片替代,收货后买家凭暗号找客服兑换实物。
-
游戏装备交易:在Steam等游戏平台,存在以”CSGO皮肤”“游戏道具”为幌子的交易链接,实际对应不同型号的爆珠产品。2023年3月,广州警方曾查处一个通过《王者荣耀》战队群分销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达120万元。
-
外卖平台跑腿服务:部分商家利用外卖平台”代购”功能,将爆珠混在食品订单中配送。南京某奶茶店老板王某因提供此类”附加服务”,今年1月被处以10万元罚款。
监管技术对抗升级
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新出现的烟草类违禁词变体同比增长217%,包括”AYXZ”“冰感颗粒”等谐音、缩写形式。阿里安全团队透露,其AI识别系统每周需更新上千条违规样本,但仍有部分漏网之鱼通过图片OCR识别逃避检测。
三、健康风险远超传统烟草
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测试报告显示,部分查获的爱喜爆珠样品中含有:
– 丙二醇(含量超电子烟国标3.8倍)
– 薄荷醇(最高达42mg/g)
– 7种未申报的食品添加剂
“爆珠设计让吸食者产生’健康’错觉。”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伟指出,其特有的”捏爆”动作会导致:
– 瞬间高浓度尼古丁吸入(峰值浓度较普通卷烟高60%)
– 高温蒸汽损伤肺泡(实验显示单次使用气道温度骤升52℃)
– 果味香精掩盖刺激感(青少年单日使用频次平均达15-20次)
跨国走私案件频发
2023年5月,深圳海关破获一起集装箱夹藏案,查获20万盒伪装成”儿童积木”的进口爆珠,经追溯发现该批货物来自未获我国准入的东南亚某工厂。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已截获类似案件47起,同比增长330%。
四、法律专家解读监管盲区
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控制法律研究中心指出,当前违法销售呈现三个特征:
1. 责任主体模糊化:85%的线上销售使用三级以上代理,实际控制人难以追溯
2. 证据链碎片化:聊天记录自动销毁、虚拟货币支付等手段增加取证难度
3. 管辖权争议:服务器在境外、货源地与销售地分离导致执法协作成本高
“看似’聪明’的规避手段实则是加重情节。”上海市公安局法制总队提醒,根据《电子商务法》第13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9条,使用暗语销售烟草制品可被认定为”故意规避监管”,将面临:
– 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
– 平台账户永久封禁
– 情节严重的刑事责任
五、青少年保护防线面临挑战
在某省级疾控中心的抽样调查中:
– 14-18岁使用者中,67%首次接触渠道为社交软件
– 82%认为”爆珠比普通香烟危害小”
– 49%表示会因”包装可爱”尝试购买
“这实质上是新型尼古丁传送系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强调,爆珠产品通过以下方式突破心理防线:
– 色彩心理学应用(使用马卡龙色系包装)
– 游戏化设计(收集不同口味可兑换奖品)
– 亚文化包装(与说唱、街舞等青年文化绑定)
多地检察机关已开始探索公益诉讼。2023年6月,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就辖区内3家便利店向未成年人销售爆珠产品提起民事公益诉讼,首次适用”销售额十倍惩罚性赔偿”,判决赔偿金用于青少年控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