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烟草管控日益严格,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了免税香烟市场。记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部分免税香烟厂家代理存在严重的”鱼目混珠”现象,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免税资质后,大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一、”免税”旗号下的灰色产业链
在广东某保税区附近,记者发现多家挂着”免税香烟厂家直供”招牌的店铺。这些店铺大多装修简陋,但生意却异常火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店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免税资质。
“他们通常先注册一个离岸公司,然后通过关系在境外免税岛注册一个空壳公司,再以这个公司的名义申请免税资质。”曾在某免税店工作过的李经理向记者透露,”这些所谓的’厂家代理’,实际上与正规免税渠道毫无关系。”
二、典型案例:深圳”3·15”特大假烟案
今年3月,深圳海关破获一起特大免税香烟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伪造免税标识、篡改生产批号等方式,将普通香烟伪装成免税商品销售。据办案人员介绍,该团伙在两年内销售假冒免税香烟超过50万条,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
“他们使用的包装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参与案件侦办的张警官表示,”连专业的烟草鉴定师都需要借助仪器才能辨别真伪。”
三、隐蔽的销售网络
调查发现,这些非法免税香烟主要通过三种渠道流通:
- 线上微商渠道: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发展代理,采用”一件代发”模式规避监管
- 实体店暗销:在正规烟酒店设置隐藏柜台,只对”熟客”开放
- 跨境代购:利用个人免税额度分批携带入境
在北京某高档小区附近的一家烟酒店,记者以顾客身份询问是否有免税香烟销售。店主在确认记者是”熟人介绍”后,从隐蔽的储物间拿出了几条标有”DFS”字样的香烟。
“这些都是从海南免税店直接拿的货,绝对保真。”店主信誓旦旦地保证。但经专业人士鉴定,这些香烟的防伪标识存在明显问题。
四、监管困境与消费者维权难
由于免税商品涉及海关、税务、烟草等多个监管部门,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地带。加上这些非法代理商往往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给执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花了比市场价低30%的价格买了条’免税中华’,结果抽了两根就觉得不对劲。去找店家理论时,对方却坚称是正品,还说是我自己不会品鉴。”
类似王先生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由于缺乏专业鉴定能力,加上维权成本高,大多数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五、行业呼吁建立溯源体系
面对日益猖獗的免税香烟造假现象,中国烟草学会副会长李明建议:”应该尽快建立免税香烟全程溯源体系,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让每一包免税香烟都有据可查。”
据了解,目前上海、海南等地已经开始试点”免税商品电子身份证”制度,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商品的全流程流通信息。这一做法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六、专家提醒:警惕低价陷阱
烟草行业专家张教授提醒消费者:”免税香烟的价格虽然比普通香烟低,但也不会低得离谱。如果遇到价格低得反常的所谓’免税烟’,十有八九是假货。”
他建议消费者购买免税香烟时务必选择正规渠道,并保留好购物凭证。同时,要注意查看商品的外包装、防伪标识等细节,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