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品牌遭遇”李鬼” 消费者权益受侵害
近日,福建省云霄县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地执法部门查获一个以”鱼目混珠”方式生产假冒知名香烟的犯罪团伙,现场缴获假冒”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成品及半成品案值超2000万元。这起案件暴露出当前假冒伪劣商品生产销售的新动向——不法分子通过精细包装模仿正品,使消费者难辨真伪。
案件细节:地下工厂的”精工细作”
2023年5月,云霄县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机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异常。某工业园区内一家名为”云香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企业,白天生产普通包装盒,夜间却频繁有货车进出。经过半个月蹲守,执法人员突击检查时发现,该工厂地下室内设有完整的香烟生产线。
“生产线设备先进程度令人震惊。”参与行动的林警官介绍,”他们使用与正品几乎一致的包装材料,甚至仿制了防伪标识。普通消费者根本看不出区别。”现场查获的假冒香烟外包装与正品相似度达95%以上,仅通过专业仪器才能检测出差异。
产业链调查:从包装到销售的完整链条
进一步调查显示,该团伙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 上游:从广东、浙江等地采购烟丝、包装材料
– 中游:在云霄本地进行加工生产
– 下游:通过电商平台和实体店铺销往全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团伙采取”定制化”生产模式,根据客户需求仿制不同品牌香烟。办案人员发现的一份订单显示,有客户专门要求生产某特定批次的”中华”香烟,以匹配其手中持有的正品批号,达到”混卖”目的。
全国多地现类似案例 “鱼目混珠”成新趋势
云霄案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类似制假售假案件:
案例一:广东潮州”名酒”造假案(2022年)
犯罪团伙收购正品茅台酒瓶,灌装低价白酒后重新封装。由于使用真瓶,连专业鉴定师都一度难以辨别。该案涉案金额高达1.3亿元。
案例二:浙江义乌”国际大牌”化妆品案(2021年)
造假者在正品中混入30%假货销售,利用正品包装盒装载假冒内容物。由于部分产品通过正规渠道流通,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案例三:江苏南通”进口奶粉”造假案(2023年)
不法分子将过期奶粉重新包装,篡改生产日期后冒充最新批次产品。查获时已销售至全国15个省份。
识别技巧:专业人士支招辨真伪
针对日益隐蔽的假冒手段,烟草行业专家王建国建议消费者注意以下几点:
-
包装细节:正品香烟包装边缘裁切整齐,烫金工艺精细无毛边。假货常在这些细节处露出破绽。
-
防伪标识:现在主流香烟品牌都采用二维码、全息防伪等新技术。消费者可通过官方APP扫码验证。
-
气味差异:正品烟丝经过严格工艺处理,气味醇和;假烟常带有刺鼻的香精味。
-
购买渠道:尽量选择正规烟草专卖店,避免在非正规场所购买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产品。
监管升级:多部门联合打击制假售假
针对”鱼目混珠”式造假新动向,相关部门已采取应对措施:
- 技术层面:推广使用难以仿制的量子点防伪技术
- 监管层面: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
- 法律层面:推动修订《产品质量法》,加大对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
福建省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监控包装材料流通环节,从源头遏制假冒产品生产。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全民识假辨假能力。”
消费者维权:遭遇假货如何应对
法律专家提醒,消费者若购买到疑似假冒商品,可采取以下维权措施:
- 保留购买凭证和商品样本
- 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 通过司法途径要求赔偿
- 对数额较大的案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特别是烟草这类专卖商品,”律师李明强调,”消费者有权要求卖家出示进货凭证。若无法提供,极可能是非法渠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