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持续三个月的暗访调查中发现,国内知名B2B平台1688上活跃着大量标榜”一手货源”“厂家直供”的烟草批发商,其中部分商家通过”鱼目混珠”的手法,将劣质烟草伪装成高端品牌进行销售。这些店铺普遍以”免税香烟”“出口转内销”为噱头,价格仅为正规渠道的30%-50%,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一、暗访实录:包装车间藏身城中村
在广东某沿海城市的城中村内,记者通过线人引荐,以批发商身份接触到自称”云霄烟草总代理”的林姓男子。其仓库内堆放着大量印有”中华”“芙蓉王”等字样的包装材料,工人正在将散装烟支装入印有防伪标识的包装盒。”我们用的是真烟丝,只是换个包装,扫码都查不出问题。”该男子向记者展示所谓的”高仿工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货源在1688平台上均以”外贸尾单”“海关罚没”等名义合法上架。记者统计发现,平台相关关键词搜索量月均超过12万次,其中”免税香烟”关键词搜索同比增长217%。
二、真假难辨:防伪技术遭破解
2023年8月,江苏淮安警方破获的典型案例显示,犯罪团伙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以假乱真”:
1. 回收真烟包装二次灌装(占比42%)
2. 使用正规厂家流失的防伪材料(占比35%)
3. 激光雕刻复制包装纹理(占比23%)
某省级烟草质检站检测报告表明,这类烟草虽然外包装仿真度达90%以上,但焦油含量普遍超标2-3倍,部分样品检出禁用工业香精。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建军指出:”长期吸食此类香烟,患肺癌风险是正规烟草的1.8倍。”
三、平台漏洞:关键词规避审查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商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监管:
– 使用”代香”“草料制品”等谐音词
– 商品图片展示空包装盒
– 交易转入私域流量完成
– 采用”一件代发”模式减少库存风险
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回应称,2023年已下架相关商品23.6万件,但承认”存在人工审核盲区”。目前平台已上线AI识别系统,对烟草类目实施”图片+语义”双重检测。
四、跨境走私:物流链条暗藏猫腻
2024年1月,深圳海关查获的典型案例揭示完整走私链条:
1. 越南边境作坊生产散装烟支
2. 通过边民互市”蚂蚁搬家”入境
3. 在境内包装车间完成精包装
4. 利用跨境电商物流发货
该案查获的物流单据显示,犯罪团伙通过修改HS编码,将烟草伪报为”食品添加剂”,单月发货量竟达1.2万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共查获类似案件同比增长67%。
五、消费者陷阱:社交电商成重灾区
北京消费者协会2023年投诉数据显示,通过微商、短视频平台购买的香烟投诉量激增,主要问题包括:
– 到货后发现是假冒品牌(占比61%)
– 实际收货与宣传不符(占比28%)
– 付款后不发货(占比11%)
典型案例中,某主播以”内部特供”为名销售所谓”白皮烟”,实际是用劣质烟叶手工卷制,尼古丁含量超标4倍。检测发现,这类产品往往添加大量甜蜜素掩盖苦涩口感。
六、法律警示:涉案金额超5万即触刑
根据《刑法》第140条规定,销售伪劣产品金额达5万元以上即构成刑事犯罪。2023年浙江台州判决的案例显示,主犯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伪劣卷烟,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500万元。烟草专卖局提醒,正规卷烟实行”一物一码”追溯制度,消费者可通过全国烟草专卖防伪查验系统验证真伪。
随着调查深入,记者发现部分批发商已开始转型”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特定品牌包装。这种新型作案手法更具隐蔽性,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多位业内人士呼吁,需要建立平台、执法部门、烟草专卖局的三方数据共享机制,从源头遏制灰色产业链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