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海关联合烟草专卖局破获系列免税香烟走私案,涉案金额超2.3亿元。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微商以”代购”“保税仓直发”为幌子,通过”暗度陈仓”方式违规销售免税香烟,形成集采购、运输、分销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
一、跨境包裹藏玄机:奶粉罐里塞香烟
2023年8月,深圳海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异常:一批申报为”婴幼儿奶粉”的跨境包裹X光成像显示密度不均。开箱查验后,工作人员在奶粉罐夹层中查获硬盒中华香烟147条,案值约29.4万元。经追踪,这批货物最终指向一个名为”环球免税购”的微信代购群。
“走私分子采用’化整为零’手法。”海关缉私局王科长介绍,该团伙将整条香烟拆分成单包,用锡箔纸包裹后藏入改装过的奶粉罐,再通过”水客”分批携带入境。查获的走私设备中,甚至发现专门用于消除烟草气味的臭氧处理装置。
二、微商分销玩”变脸”:上午卖口红下午售香烟
记者潜伏多个代购群发现,部分微商采用”日间正常商品,夜间特殊货源”的运营模式。一个标注”韩国美妆代购”的微信群,白天推送化妆品信息,夜间22点后则发布”机场免税店现货,硬中华450/条”等暗语。群主”小雨妈”向记者透露:”朋友圈只展示三天的内容,敏感商品都用缩写,比如’中’代表中华,’利’是利群。”
江苏省烟草专卖局2023年专项行动数据显示,查处的网络售烟案件中,87%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完成交易,其中42%的账号同时经营合法商品作为掩护。
三、物流环节”借壳上市”:保税仓成中转站
2023年11月,青岛海关破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渠道走私香烟案。犯罪嫌疑人林某通过操控三家跨境电商公司,将免税香烟伪报为”电子配件”申报入保税区,再以”退货”名义转运至内地仓库。该案查获香烟1.2万条,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
“保税区本应发挥贸易便利化作用,却被不法分子钻空子。”跨境电商协会李秘书长指出,部分违规企业利用”保税备货”政策漏洞,将香烟与其他合规商品混装出区。2023年全国海关已查处类似案件17起,同比上升240%。
四、支付手段隐蔽化:数字货币结算兴起
在浙江警方近期侦破的”6·12”专案中,犯罪团伙采用USDT(泰达币)进行交易结算。主犯张某供述:”买家通过交易所购买虚拟币,我们收到币后发货,全程不经过银行系统。”该案涉案钱包地址达136个,资金流水折合人民币超800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中心报告显示,2023年Q3涉嫌烟草非法交易的虚拟货币支付笔数环比增长65%,部分交易平台出现”烟币”“酒币”等细分场外交易频道。
五、法律红线不容触碰:多地开展专项整治
2024年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净网2024”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三类行为:
1. 利用社交平台发布免税烟销售信息
2. 通过跨境电商伪报商品类别
3. 借助虚拟货币逃避资金监管
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近日宣判的一起案件中,主犯王某因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500万元。判决书显示,该团伙通过抖音直播间以”海关罚没品”为噱头销售免税香烟,两年内获利达1200余万元。
上海海关提醒消费者,个人携带香烟入境限额为400支(2条),且不得进行二次销售。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的免税烟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购买者还可能因协助走私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