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爱喜欧盟爆价格”物美价廉”

近日,国内社交媒体上关于”爱喜欧盟爆价格”的话题持续发酵。多位消费者晒出购物小票显示,这款来自欧盟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国内部分渠道售价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甚至比本土同类产品更具价格优势,”物美价廉”的评价不胫而走。

价格反差引发市场关注

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多家进口商品超市发现,爱喜欧盟系列产品确实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异。在朝阳区某高端超市,200ml装的爱喜欧盟沐浴露标价仅为38元,而同货架上的国产同类产品价格多在45-60元区间。更令人意外的是,同一品牌在电商平台的海外旗舰店售价反而高出20%左右。

“这个价格确实没想到,”正在选购日用品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之前一直以为进口商品会更贵,但最近发现不少欧盟产品反而更划算。”类似的声音在消费者群体中并不少见。小红书平台相关话题下,已有超过2.3万条讨论,其中”价格惊喜”“性价比高”成为高频词。

跨境供应链优化是关键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是跨境电商供应链持续优化的结果。中国欧盟商会零售业工作组负责人李明(化名)指出:”近年来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加上国内保税仓布局完善,使得欧盟商品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的日化类商品同比增长47%,运输成本较传统海运下降约30%。与此同时,国内主要跨境电商平台纷纷在郑州、重庆等中欧班列节点城市设立保税仓,进一步缩短了物流时效和中间环节。

品牌战略调整显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爱喜欧盟的价格策略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发现,包括法国某知名药妆品牌、德国某母婴用品在内的多个欧盟品牌,近期都在中国市场采取了更具侵略性的定价策略。

“这实际上是欧盟品牌对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主动适应,”品牌战略专家张华分析道,”随着中国消费者日趋理性,单纯依靠’进口光环’已经不够,性价比成为新的竞争维度。”他透露,部分欧盟品牌甚至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了简化包装的产品线,以进一步控制成本。

监管政策创造有利环境

政策层面也为欧盟商品价格走低创造了条件。自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以来,中国对欧盟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已进行多轮下调。商务部数据显示,涉及日化用品的平均关税从原来的8.3%降至5.7%。

此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的持续扩容,使得更多欧盟商品能够通过保税备货模式进入中国市场,避免了传统进口贸易中的多重加价环节。某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现在一件欧盟商品从出厂到中国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最多可减少40%的成本。”

消费者反应呈现分化

面对欧盟商品的”价格攻势”,市场反应呈现明显分化。在杭州从事金融工作的刘先生表示:”现在买洗发水、沐浴露这些日用品,我会特意比较国产和进口的价格,有时候欧盟品牌确实更划算。”但也有一些消费者持保留态度,认为”低价可能意味着品质差异”。

对此,海关总署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所有正规渠道进口的欧盟商品均需符合中国国家标准,且在入境时经过严格检验,”价格差异主要来源于供应链效率提升和品牌方的市场策略调整”。

本土品牌面临新挑战

欧盟商品的定价策略正在给本土品牌带来新的竞争压力。国内某日化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坦言:”过去我们的价格优势能达到20%-30%,现在这个差距正在缩小。”该企业已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

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市场中,进口品牌份额从2021年的34%上升至2023年的39%,其中欧盟品牌增长最为显著。分析师认为,如果当前趋势持续,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市场格局变化。

行业洗牌或将加速

多位业内人士预测,随着欧盟商品价格竞争力提升,行业洗牌可能加速。已经可以看到的是,部分定位中高端的本土品牌开始调整价格体系,而一些小型代工厂则面临订单流失的压力。

“这实际上是中国消费市场成熟的标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陈伟指出,”当进口商品不再自动等同于高价,说明市场机制正在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受益的将是消费者。”

未来趋势有待观察

尽管当前欧盟商品的价格优势明显,但其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业内人士提醒,欧元汇率波动、国际物流成本变化以及品牌方的战略调整,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市场定价。

某国际咨询公司驻上海合伙人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欧盟品牌在试水中国市场的新策略,本土企业也在快速反应,未来6-12个月的市场表现将非常关键。”

记者将持续关注这一市场现象的最新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或许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欧盟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