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通过社交平台购买到所谓”免税正品香烟”,收货后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记者调查发现,一个打着”免税香烟零售批发”旗号的灰色产业链正在悄然蔓延,其宣称的”货真价实”背后暗藏诸多消费风险。
一、典型案例:消费者遭遇”免税香烟”骗局
2023年5月,江苏南京市民张先生通过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机场免税香烟直销”广告,添加微信后以市场价6折的价格购买了两条某品牌香烟。收货后张先生发现,外包装与正品无异,但烟支口感明显不同,经专业机构检测为高仿品。
“对方提供了所谓的海关清关单和免税证明,看起来非常正规。”张先生告诉记者,”直到拿去烟酒店鉴定才发现是假货,但对方微信已经把我拉黑了。”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2023年第二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烟草制品投诉382件,同比增长47%,其中涉及网络购买免税香烟的投诉占比达63%。
二、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调查
记者历时一个月暗访发现,这些所谓的”免税香烟”销售渠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 社交平台引流:通过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海关扣押品”“内部渠道”等内容吸引消费者,再引导至微信交易
- 伪造资质文件:提供仿制的免税证明、海关单据等获取信任
- 价格陷阱:通常标称正品价格的5-7折,略高于假冒产品成本价
- 物流规避监管:采用”化整为零”方式通过快递发货,单件不超过两条
某跨境电商从业者向记者透露:”真正合规的免税商品必须通过海关监管的跨境电商平台购买,且每人每年有26000元的消费限额。那些声称可以无限量批发免税香烟的,100%是骗局。”
三、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针对这一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联合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
- 2023年4月至6月,全国查处非法经营免税香烟案件217起
- 捣毁储存窝点53个,查获假冒注册商标香烟12.6万条
- 关闭违规网络账号384个,涉案金额超2.3亿元
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表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所谓’免税香烟’绝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四、专家解析免税商品购买渠道
正规免税商品的购买渠道主要有三种:
- 口岸免税店:在机场、港口等出入境口岸设立的免税商店
- 离岛免税店:海南离岛旅客可凭离岛机票在指定商店购买
- 跨境电商:通过经海关认可的跨境电商平台购买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购买免税商品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要求商家提供完整票据和售后服务承诺。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法律风险。”
五、行业规范升级进行时
为规范市场秩序,多个部门正在推进以下工作:
- 完善立法:《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正修订烟草制品相关条款
- 技术防伪:推广”一物一码”追溯系统,2023年底前覆盖所有合法卷烟产品
- 跨境协作:与东盟、日韩等国建立烟草制品打假协作机制
- 信用惩戒:将违法经营主体列入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网络市场监测力度,对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记者注:应受访者要求,部分消费者姓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