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交易藏猫腻 走私假烟借社交平台泛滥
近日,记者通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微信平台上活跃着大量自称”免税香烟”“外贸原单”的供应商,通过隐蔽营销手段销售涉嫌走私及假冒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这些商家利用平台监管漏洞,形成从货源组织、层级代理到终端销售的灰色产业链。
典型案例:深圳”海淘香烟”案告破
2023年11月,深圳海关联合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微信售烟案。犯罪团伙通过20余个微信号以”香港代购”“保税区直发”名义,两年内销售走私香烟超60万条,涉案金额达1.2亿元。执法人员查获现场发现,该团伙使用激光打码机伪造烟草专卖标识,将成本8元/包的假烟伪装成市价70元的进口品牌。
“他们采用’一件代发’模式,所有交易记录和资金流水都通过社交软件完成。”办案警官透露,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有人专门负责在朋友圈发布”海关清关现场”“仓库实拍”等伪造视频获取信任。
新型销售手段:从”微商”到”社群营销”的演变
手段一:短视频平台导流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先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免税店扫货”“开箱测评”等内容,再引导用户添加微信私聊。某拥有3.2万粉丝的短视频账号,通过每日更新”香烟文化”相关内容,半年内转化微信客户超4000人。
手段二:小程序商城掩护
一些供应商开发”外贸零食商城”“礼品定制平台”等微信小程序,实际在后台通过客服推送香烟商品链接。2023年8月,浙江某科技公司就因在小程序中嵌入隐蔽烟草交易功能被处以28万元罚款。
手段三:跨境物流洗白
不法分子利用国际快递”化整为零”,将香烟伪装成”电子配件”“文具样品”邮寄。广州海关近期通报的案例显示,有团伙通过修改申报品名,单月寄递香烟超2000件,每件控制在两条以内规避检查。
消费者陷维权困境 电子取证成难点
北京朝阳区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展示其购买记录:支付880元购买的”日本七星香烟”,到货后发现是劣质假烟。当他要求退货时,商家立即将其拉黑,原先展示大量交易记录的微信朋友圈也被清空。
“这类案件侦办存在三难:虚拟身份核实难、资金流向追踪难、电子证据固定难。”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院李教授指出,犯罪分子往往使用未实名注册的微信号,收款账户也多为购买的他人银行卡。
平台监管升级 多部门启动专项整治
腾讯安全团队回应称,2023年三季度已处置涉烟违规账号7.8万个,升级了”香烟”“免税”等关键词的过滤系统。但记者实测发现,改用”香yan”“免税店好物”等变体词汇仍可绕过审核。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净网2023”行动,重点打击社交平台非法售烟。截至12月,已侦破相关案件430余起,查获假烟超200万条。法律专家提醒,根据《烟草专卖法》,未取得许可证通过网络销售烟草制品,最高可处违法经营总额五倍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