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免税香烟批发一本万利”的爆料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香烟生产企业通过伪造出口单据、虚报免税额度等手段,将本应出口的免税香烟回流至国内市场销售,形成了一条涉及生产、物流、销售的完整灰色产业链。
海关总署通报特大走私案牵出行业潜规则
2023年8月,海关总署通报了一起案值超5亿元的香烟走私大案。某知名香烟生产企业通过虚报出口数量,将本应销往东南亚的免税香烟秘密转运至国内多个省份销售。办案人员透露,该企业利用”出口转内销”模式,每条香烟的利润可达正常渠道的3倍以上。
“这些企业会先正常报关出口,等货物运抵保税区后,通过修改物流单证、掉包集装箱等方式让货物’消失’“。专案组负责人表示,涉案企业还伪造境外客户资料,制造虚假的出口贸易背景。
记者暗访:批发商公开叫卖”免税渠道货”
记者以批发商身份联系到云南某边境贸易公司,其销售人员明确表示:”我们直接从厂家拿免税出口指标,软中华每条比专卖店便宜200元,量大的话还能再优惠。”
在进一步的交谈中,对方透露其货源来自三家国内大型烟草企业,每月可稳定供应2000箱以上。”这些货都有完整的海关手续,只是’合理利用’了退税政策。”该销售人员称,他们的客户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行业内部人士揭秘操作手法
曾在某中烟公司工作的李先生向记者透露,这种操作在业内被称为”漂白”:”企业会超额申请出口配额,比如实际出口100箱,但申报150箱,多出来的50箱就通过地下渠道进入国内市场。”
据其介绍,这种模式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涉及多方利益:”地方烟草局要完成税收任务,企业要提升业绩,中间商要赚差价,各个环节都心照不宣。”
税收流失触目惊心 专家呼吁强化监管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烟草行业出口退税额达87亿元。中央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专家测算,按目前监管漏洞估算,每年因此导致的税收流失可能超过20亿元。
“这种违规操作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损失,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对类似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不足,最高罚款仅涉及违法经营额的1-2倍,与暴利相比违法成本过低。
多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近期,广东、福建等地海关联合烟草专卖部门开展了打击免税香烟走私专项行动。厦门海关查获的一个案件中,走私团伙利用跨境电商平台伪报商品名称,两年内走私香烟达12万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案件还牵涉到烟草企业内部人员。2023年5月,湖南某中烟公司6名员工因涉嫌倒卖免税香烟指标被检察机关批捕,涉案金额达3000余万元。
新型走私手段层出不穷
随着监管加强,走私手段也在”升级换代”。记者获取的一份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当前主要存在三种新手法:
1. 利用自贸区”一日游”业务虚增出口记录
2. 通过边民互市贸易渠道化整为零
3. 勾结境外空壳公司伪造贸易背景
某跨境物流公司负责人坦言:”现在很多企业不再整批走私,而是把货物拆分成符合免税标准的数量,通过’蚂蚁搬家’式运输规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