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进口香烟还可以买吗”望梅止渴”

近日,一则关于”进口香烟还能买吗”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随着国内烟草管控政策日趋严格,不少消费者将目光转向进口香烟市场,却发现这条”望梅止渴”之路并不平坦。记者调查发现,进口香烟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局。

政策收紧:进口香烟渠道收窄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香烟进口量同比下降23.6%,创下近五年新低。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海关对个人携带入境香烟数量管控更加严格;二是跨境电商平台陆续下架香烟类商品。

“去年还能在免税店买到两条烟,今年只能买一条了。”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连机场免税店的香烟柜台都缩小了面积。”

灰色地带:代购市场暗流涌动

政策收紧催生了代购市场的繁荣。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进口烟代购”,发现相关账号超过2000个,其中不少标榜”全球直邮”“保真免税”。一位自称在日留学的代购告诉记者,他每月能接到30-40单生意,主要客户是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

然而,这种交易存在巨大风险。今年5月,深圳海关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1200万元的走私香烟案,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留学生代购”名义进行非法走私。

价格飙升:物以稀为贵

供需失衡导致进口香烟价格水涨船高。记者对比发现,某知名进口品牌香烟在国内售价较原产地高出近3倍。北京朝阳区一家烟酒店老板坦言:”现在进货渠道越来越少,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有些紧俏品种我们都要提前三个月预订。”

这种现象在高端进口雪茄市场更为明显。上海一家雪茄俱乐部的负责人透露,部分限量版古巴雪茄价格两年内翻了一番,”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真货”。

真假难辨:消费者权益难保障

随着进口香烟成为”稀缺资源”,假冒伪劣产品也随之泛滥。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涉及进口香烟的投诉量同比增长67%,其中八成与真假鉴别有关。

“花了大价钱买的进口烟,抽起来味道不对,找商家理论却说个人口感差异。”杭州消费者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他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的”进口香烟”,后经专业机构鉴定为高仿品。

健康警示:控烟大势所趋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家认为进口香烟渠道收紧是控烟政策的必然结果。

“无论是国产烟还是进口烟,对健康的危害是一样的。”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教授指出,”消费者应该正确看待控烟政策,而不是寻找各种’替代方案’。”

全球趋势:多国加强烟草管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非唯一收紧烟草进口政策的国家。澳大利亚自2020年起禁止游客携带免税香烟入境;新加坡将最低合法吸烟年龄逐步提高至21岁;欧盟则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无烟一代”。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孙佳妮表示:”全球控烟已成大势所趋,各国都在探索更有效的管控措施,限制烟草可获得性是重要手段之一。”

行业转型:烟草企业寻求新出路

面对政策变化,部分烟草企业开始转型。某国际烟草巨头在华负责人透露,公司正在加大加热不燃烧烟草产品的研发投入,”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国内多家烟草公司也开始布局电子烟市场。

然而,这些新型烟草产品同样面临严格监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连续发布多项电子烟管理办法,对生产、销售各环节进行规范。

消费者心态:从”望梅止渴”到理性选择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同消费者对进口香烟可获得性下降反应各异。长期吸烟者多表示焦虑,正在尝试减量或戒烟;年轻消费者则相对理性,不少人表示”正好借此机会戒烟”。

“以前总觉得进口烟更’高级’,现在明白了都是心理作用。”90后白领张小姐说,”与其费尽心思找渠道买进口烟,不如把烟戒了,既省钱又健康。”

法律风险:个人走私代价高昂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进口香烟可能涉及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个人走私烟草专卖品偷逃应缴税额超过5万元即构成走私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2023年初,浙江某高校教师因多次携带超额香烟入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20万元。此类案例并非个例,值得消费者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