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国内多个香烟批发市场存在严重的”以假乱真”现象。不法商贩通过精心仿制包装、伪造防伪标识等手段,将劣质香烟伪装成知名品牌进行销售,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和正规厂商利益。
一、触目惊心的造假产业链
在华南某大型烟草批发市场,记者以批发商身份暗访时发现,多个摊位公然销售”特殊渠道”香烟。这些产品从外包装到烟盒设计几乎与正品无异,但价格却比正规渠道低30%-50%。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摊主直言:”这些货都是高仿的,条形码和防伪标都能扫出来,一般消费者根本分不清。”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造假窝点已经形成专业化分工。据知情人士透露,造假链条包括包装印刷、滤嘴加工、烟丝调配等环节,甚至有些作坊能够仿制最新版的防伪技术。某次执法行动中查获的造假设备显示,犯罪团伙投入上百万元购置了与正规厂商相近的生产设备。
二、典型案例:知名品牌遭疯狂仿冒
2022年,江苏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假烟案中,查获假冒”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案值超亿元。犯罪团伙通过电商平台以”免税烟”“出口转内销”等名义销售,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是劣质仿品。这些假烟不仅使用工业香精勾兑,部分甚至检测出超标有害物质。
今年3月,广州海关通报查处一起跨境假烟案。不法分子将假烟伪装成正品申报出口,再通过”回流”方式销往国内市场。海关人员指出,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把戏已经成为新型造假手段,因其带有”海关监管”的假象更容易蒙骗消费者。
三、防伪技术遭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防伪技术升级,造假手段也在”与时俱进”。某烟草公司技术人员透露:”我们刚推出三维动态防伪标不到半年,市场上就出现了可乱真的仿制品。”更棘手的是,部分造假者会回收正品包装二次灌装,使得常规鉴别方法失效。
专业打假人士王先生向记者演示了真假香烟的辨别要点:”真烟包装裁切精准,烫金工艺细腻;假烟往往在这些细节上露出马脚。但普通消费者很难注意到这些差异。”他特别提醒,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正品”极可能是假货。
四、监管困境与消费者维权难点
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但假烟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市场监管人员坦言:”造假窝点隐蔽性强,往往打掉一个又冒出两个。而且部分消费者知假买假,客观上助长了造假气焰。”
消费者维权同样困难重重。北京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花600元购买的”特供中华”经鉴定是假货,但商家早已注销网店,投诉无门。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很多受害者因涉案金额不大而选择自认倒霉。
五、行业呼吁多方合力打击造假
面对日益猖獗的假烟问题,中国烟草学会专家建议:”需要建立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监管体系,同时加大制假售假的刑事处罚力度。”多家烟草企业也表示正在研发更先进的防伪技术,并计划通过官方APP提供便捷的真伪查询服务。
法律界人士则提醒消费者,购买香烟务必选择正规渠道,索要并保存购物凭证。一旦发现假烟,应及时向12315平台或烟草专卖局举报,共同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