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暗访调查,发现多个自称”厂家直供”“100%正品”的香烟批发渠道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这些通过社交平台、即时通讯工具发展的”直销网络”,正以”免税”“低价”为诱饵渗透下沉市场。
一、直供渠道惊现假冒编码 消费者维权无门
2023年8月,湖南娄底消费者李先生通过微信联系人购买了一条某品牌香烟,外包装防伪码查询显示为正品,但吸食后出现严重咳嗽症状。经烟草专卖局鉴定,该批香烟使用回收的真品包装盒,内部烟支为劣质仿制品。
“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会跳转到伪造的验证页面,连400防伪电话都是他们架设的语音系统。”娄底市烟草稽查支队负责人向记者展示查获的造假设备,犯罪团伙通过专业印刷机复制防伪标识,每套成本不足2元。
二、跨境走私链条浮出水面
记者暗访发现,部分所谓”厂家直销”实为跨境走私的中转站。2023年5月,广州海关破获一起案值2.3亿元的香烟走私案,犯罪团伙通过”水客”分批携带、伪报品名等方式,将东南亚生产的香烟经香港偷运入境。
“这些走私烟外包装与正品相似度达90%,但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参与办案的海关缉私警官透露,走私团伙在境内设有地下仓库,通过微商发展二级代理,月均出货量超过5000件。
三、制假窝点藏身偏远山区
2023年11月,福建龙岩警方捣毁一个特大假烟生产窝点,现场查获假冒品牌香烟1.2万条,涉案机器设备价值超百万元。该窝点藏匿于废弃养猪场内,使用廉价烟叶混合香精勾兑,经检测含有过量重金属。
“他们通过直播平台展示’车间实拍’,其实都是盗用的正规厂家视频。”办案民警介绍,该团伙利用虚拟定位技术,在多个社交平台注册上百个账号进行推广,收款后立即销毁交易记录。
四、真烟非法流通触目惊心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正规卷烟厂工作人员参与倒卖专卖品。2024年1月,云南某中烟公司内部通报显示,其生产线员工利用质检环节漏洞,将合格品香烟偷运出厂,通过”内部渠道”销售给批发商。
“这些真烟没有进入专卖体系,逃避了消费税和增值税。”烟草行业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导致国家每年税收损失超十亿元,更扰乱市场价格体系。目前涉事企业已启动内部审计,6名相关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
五、新型网络销假手段升级
犯罪分子的营销手段持续翻新:
– 开发”香烟批发”小程序,使用AI合成授权证书
– 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工厂探访”特效视频
– 利用虚拟货币收取货款逃避监管
– 建立多级分销体系,设置”推荐奖励”机制
2023年12月,浙江破获的假烟案中,主犯雇佣专业美工团队制作3D渲染图,甚至伪造电子版《烟草专卖许可证》,使不少批发商上当受骗。
六、健康风险与法律后果并存
医学专家警告,假冒香烟可能含有:
– 霉变烟草产生的黄曲霉素
– 工业染料超标的包装纸
– 未经处理的劣质过滤嘴材料
– 违规添加的尼古丁增强剂
法律人士强调,根据《刑法》第140条,销售伪劣产品金额超5万元即可立案追诉,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经营烟草制品将面临违法经营额20%以上50%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