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ESSE香烟国内能否购买”的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款源自韩国的细支香烟因其时尚包装和清淡口感,长期受到年轻消费者追捧,但其在国内市场的流通状况却始终如”雾里看花”,真假难辨。记者调查发现,这背后折射出进口烟草监管的复杂现状。
一、网红香烟的”灰色漂流记”
2023年8月,上海海关在浦东国际机场查获一起特大香烟走私案,现场截获包括ESSE、RAISON等韩国品牌香烟共计1200余条。海关通报显示,这些香烟通过”水客”分批携带入境,计划通过微商渠道销售。该事件首次将ESSE香烟的非法流通链条暴露在公众视野。
“朋友圈代购的价格比韩国本地贵三倍。”95后消费者小林向记者展示其2022年通过代购购买的ESSE香烟,”卖家声称是免税店正品,但包装上的韩文说明贴有中文标签覆盖,扫码显示是辽宁某烟草公司的追溯码。”这种”贴标烟”已成为黑市常见操作手法。
二、正规渠道的”罗生门”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北京三里屯、上海南京西路等地的部分烟酒专卖店确有ESSE出售,但存在明显异常:
– 价格混乱:同款ESSE Change售价从35元到80元不等
– 版本混杂:同时出现韩文原版、中文警示语版、俄文版等不同包装
– 渠道存疑:商家多表示”通过特殊渠道拿货”,但拒绝出示进口凭证
中国烟草总公司官网显示,目前我国合法进口的韩国香烟仅有”THIS”等个别品牌。某省级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透露:”ESSE从未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进口许可,市面上所谓‘正品’要么是走私货,要么是假冒产品。”
三、跨境购烟的”法律雷区”
2021年深圳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具有典型意义。被告人李某通过代购网站销售ESSE香烟,两年获利56万元,最终因非法经营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判决书明确指出:”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烟草制品批发、零售业务,包括进口烟草专卖品。”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电商平台也存在监管盲区。记者在某海淘APP搜索发现,仍有商家以”韩国代购”名义销售ESSE,商品详情页用小字标注”需自行承担海关风险”。法律专家指出,这种”甩锅式”销售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第二十七条关于经营者资质公示的规定。
四、健康警示下的消费迷思
在ESSE的营销话术中,”低焦油”“清新口感”是核心卖点。但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报告显示,所谓”淡味香烟”的致癌物含量并不低于普通香烟,且更易诱导青少年吸烟。北京市控烟协会曾对市面流通的ESSE进行检测,发现部分样品焦油含量竟高于包装标注值的40%。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下市场的质量隐患。2020年广州警方破获的假烟案中,查获的仿冒ESSE香烟过滤嘴含有过量荧光增白剂。烟草行业分析师张明指出:”走私烟逃避了我国强制检测,可能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料,健康风险成倍增加。”
五、监管科技的新挑战
随着”香烟代购”转入私域流量,监管难度持续升级。目前出现的典型规避手段包括:
1. 社交平台使用”ES*E”“爱喜”等变体词规避关键词筛查
2. 通过短视频展示烟盒收集”懂的人自然懂”
3. 物流环节伪报品名为”文具”“食品”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开展的”利剑”专项行动中,已要求各大平台清理烟草类违规信息超12万条。但技术对抗仍在持续升级,某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坦言:”现在识别一款隐藏的ESSE代购,需要分析30多个维度的特征。”
这场关于”ESSE能否买到”的讨论,本质上是对烟草消费文化的反思。当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控烟条例日益严格的今天,追逐所谓”进口网红烟”的行为,或许该迎来更理性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