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专供出口香烟全是假货”的爆料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据知情人士透露,部分标榜”专供出口”的香烟产品实则为国内小作坊仿制,通过伪造报关单、虚标出口目的地等方式”洗白”后,最终又回流至国内市场销售。这种”出口转内销”的造假套路,暴露出跨境商品监管存在的巨大漏洞。
一、”专供出口”成造假护身符
记者调查发现,在东南沿海某烟草集散地,大量标有”专供中东”“出口东南亚”字样的香烟被成箱堆放在仓库。这些产品外包装印有全外文标识,部分还贴有伪造的出口检疫标签。当地经销商坦言:”所谓出口烟,十箱里有八箱最终都在国内消化了。”
2022年青岛海关破获的案例显示,犯罪团伙通过虚报出口目的国(申报为柬埔寨),将价值1.2亿元的假冒某品牌香烟办理出口手续后,实际在公海转港运回国内销售。该案查获的假冒香烟包装上,赫然印着”专供出口”字样。
二、造假链条上的”完美犯罪”
1. 报关单成”洗白”工具
造假者会制作虚假的出口报关单,利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方式申报出口。2023年厦门查处的案件中,犯罪团伙通过购买真实出口企业的空白报关单,将假烟”合法化”出口。
2. 物流轨迹精心设计
真正的出口香烟会显示完整的国际物流轨迹。而记者追踪某批号称”出口迪拜”的香烟发现,其物流信息在离港后便再无更新,最终却出现在国内某批发市场。
3. 利用政策差异牟利
由于国内外烟草税率差异(国内综合税率为66.6%,部分国家仅30%左右),造假者通过伪造出口凭证骗取退税。2021年国家税务总局通报的案例中,某企业虚构香烟出口业务,骗取退税达870万元。
三、消费者陷鉴别困境
在北京某烟酒专卖店,记者看到标价380元的”出口专供”香烟。店主信誓旦旦表示:”这都是真出口的,你看这全英文包装。”但烟草专卖局人员现场鉴定后确认,该产品防伪码系伪造,烟丝质量明显低于正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假烟往往重金属超标。2022年浙江查获的假烟中,铅含量超国标11倍,焦油量超标近3倍。医学专家指出,长期吸食此类香烟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四、监管风暴正在形成
1. 海关总署专项打击
2023年起,海关已开展”国门利剑”行动,重点打击虚假出口走私。上半年共查获假烟出口案件47起,案值5.3亿元,同比上升62%。
2. 溯源系统升级
烟草专卖局正在推广”一品一码”溯源体系,要求出口香烟必须绑定电子身份证。深圳试点显示,该系统可使假烟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
3. 跨境监管协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建立烟草打假协作机制。2023年5月,中越联合行动一次性摧毁3个跨境假烟团伙,查获假烟200余万支。
五、破局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监管力度加大,但造假手段也在”升级”。近期出现的”半真半假”式造假尤其棘手——犯罪团伙购买少量正品香烟获得真实出口凭证后,大量掺入假货混装出口。2023年上海查获的案例中,犯罪团伙用该方法走私假烟达20个集装箱。
业内人士指出,根治这一乱象需要:
– 建立出口香烟全流程监控体系
– 完善跨境电商商品追溯机制
– 加大制假售假刑罚力度
– 提升消费者鉴别能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