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在社交平台和电商渠道遭遇”正品外烟批发一手货源”骗局,部分商家打着”货真价实”“正规渠道”的旗号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交易不仅存在质量问题,更涉嫌违反国家烟草专卖法律法规。
一、”免税烟”骗局频发:消费者花高价买假烟
2023年8月,江苏南京警方破获一起特大跨境走私假烟案。犯罪团伙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免税外烟一手货源”为噱头招揽客户,声称”保证正品”“海关扣押货”。经查,该团伙销售的所谓”免税外烟”均为国内地下作坊仿制,涉案金额高达1200万元。
“包装几乎一模一样,但抽起来味道完全不对。”受害者李先生表示,他通过某短视频平台广告联系到卖家,以每条380元的价格购买了10条某品牌外烟,后发现是假货。
类似案件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
– 2023年5月,广州海关查获一批标注”免税”字样的假冒外烟,共计2.3万条
– 2022年11月,浙江台州摧毁一个利用直播平台销售假烟的犯罪网络
– 2021年9月,北京警方查处一个通过微商渠道销售假冒外烟的团伙
二、所谓”正规渠道”实为非法经营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正品外烟批发商”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 在社交平台使用”厂家直供”“海关渠道”等模糊表述
2. 要求客户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私下交易
3. 无法提供完整的进货凭证和销售资质
4.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水平
“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许可证都不得经营烟草制品。”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强调,所谓”免税外烟一手货源”多数是非法渠道,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不仅权益无法保障,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三、鉴别真伪:消费者需注意这些细节
针对外烟真伪鉴别,烟草行业专家建议:
– 包装检查:正品外烟包装印刷精细,防伪标识完整;假烟往往存在色差、字体模糊等问题
– 口感对比:正品外烟燃烧均匀,余味纯净;假烟常有刺喉感或异常香味
– 价格参考:正规渠道外烟价格相对稳定,明显低价多为假货
– 购买渠道:应选择具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实体店铺
2023年7月,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发现某”进口商品店”销售的32个品种外烟中,有28个为假冒产品。这些假烟使用回收的真烟盒重新包装,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四、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近年来,公安机关与烟草专卖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查处假烟案件1.2万起
– 捣毁大型制假窝点300余个
– 查获假烟超过50万条
– 涉案总价值近10亿元
“网络平台已成为假烟销售的新渠道。”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将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销售假烟的行为,同时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烟草制品。
五、法律专家:网络售烟可能触犯多项罪名
法律界人士指出,网络销售外烟可能涉及以下法律责任:
1. 非法经营罪:未经许可经营烟草专卖品,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 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明知是假冒伪劣烟草制品,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3. 走私罪:如果涉及跨境走私烟草制品,将面临更严厉刑罚
2022年湖南某法院判决的一起案件中,被告通过微信销售假冒外烟,最终以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
六、消费者维权困境:假烟索赔难
由于烟草制品的特殊性,消费者购买到假烟后维权面临诸多困难:
– 交易多在私下进行,缺乏有效凭证
– 部分消费者因知假买假,不敢举报
– 检测鉴定程序复杂,成本较高
2023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烟草类投诉解决率不足40%,远低于其他商品类别。协会提醒消费者保留交易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及时向12315平台或烟草专卖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