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在正规卷烟批发店购买到假冒伪劣香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挂着合法牌照的烟草专卖店,竟成为假烟流通的”保护伞”,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和国家税收。
典型案例:名牌香烟竟是”高仿”货
2023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发现辖区内三家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店铺涉嫌销售假冒”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执法人员当场查获假冒卷烟120余条,案值超过5万元。
“这些假烟外包装几乎可以乱真,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参与执法的王姓工作人员表示,”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正规店铺的信任心理,将假烟混在真烟中销售,隐蔽性极强。”
类似案件并非孤例。2023年初,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破获一起特大假烟案,犯罪团伙通过贿赂烟草公司内部人员,获取正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在全市开设20余家”正规”烟草店,实际销售假冒名牌香烟,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
假烟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调查发现,当前假烟犯罪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一些地下工厂专门生产高仿名牌香烟包装;在云南、贵州等烟草主产区,不法分子收购劣质烟叶进行加工;最后通过物流公司将假烟分销至全国各地。
“最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假烟已经进入正规销售渠道。”中国烟草学会专家李明指出,”一些批发商将真假香烟混装销售,甚至与便利店、超市等终端零售商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
2022年河南省查处的”3·15”假烟案中,犯罪团伙在郑州某大型批发市场租用正规商铺,白天经营合法烟草生意,夜间则进行假烟交易。该团伙通过修改喷码、伪造检验标识等手段,使假烟具备”合法身份”,案件涉及全国13个省份。
监管困境:识别难、取证难、处罚轻
假烟泛滥的背后,是监管面临的诸多难题。首先,随着造假技术提升,假烟从外包装到口感都越来越逼真,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其次,不法分子往往采取”少量多次”的销售模式,给执法取证带来困难。
“我们查处的案件中,很多店主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不知道进货渠道有问题。”某省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坦言,”由于证据不足,最终只能以行政处罚了事,震慑力有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行法律法规对假烟犯罪的处罚力度偏轻。根据《烟草专卖法》,销售假烟通常仅处以货值金额1-3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才会吊销许可证。与高额利润相比,违法成本明显偏低。
消费者维权:举证困难索赔无门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遭遇假烟后维权更是举步维艰。由于缺乏专业鉴别能力,大多数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购买了假烟。即使发现是假烟,也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问题。
“我花800元买了一条’中华’,抽了两包觉得味道不对,但店家拒不承认。”北京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诉苦,”去找相关部门鉴定,程序复杂不说,最终也没能挽回损失。”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烟草类投诉中,涉及假冒伪劣的占比达37%,但成功维权的不足10%。多数消费者因维权成本过高而选择放弃。
行业反思:许可证管理存漏洞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些地区为完成烟草销售指标,放松了对申请者的资质审核;个别工作人员甚至与不法商贩勾结,违规发放许可证。
“许可证本应是质量保证,现在却成了假烟的’护身符’。”某烟草公司区域经理透露,”我们内部也在加强监管,但面对庞大的销售网络,难免有疏漏。”
2023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核查全国550万家持证商户的经营情况。截至目前,已吊销违规许可证1.2万张,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230余起。
技术赋能:区块链溯源或成突破口
为从根本上解决假烟问题,行业开始探索技术手段。浙江、江苏等地试点推广”烟草区块链溯源系统”,每包香烟都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真伪及流通全程。
“这套系统相当于给每包烟装了GPS。”浙江省烟草专卖局信息中心主任陈刚介绍,”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数据上链存储,不可篡改,有效切断了假烟进入正规渠道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试点地区假烟投诉量同比下降62%。业内预计,未来2-3年内,区块链溯源技术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届时假烟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专家建议:多方联动构建长效机制
针对当前假烟治理困境,专家建议建立”政企民”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 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对烟草种植、生产环节的监管,切断假烟原料供应;
- 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制售假烟的违法成本,引入刑事追责机制;
- 升级防伪技术:推广应用二维码、RFID等新型防伪技术,降低鉴别门槛;
- 畅通举报渠道: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监督;
- 加强消费教育:普及真伪鉴别知识,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打击假烟不能靠运动式执法,需要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强调,”同时要正视假烟背后的供需关系,通过提升正规渠道服务质量和供给效率,从根本上挤压假烟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