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知名B2B电商平台1688被曝存在大量以”烟草批发”为幌子的非法经营店铺。这些店铺通过伪造资质证明、使用暗语交易等方式规避监管,将国家明令禁止网络销售的烟草制品伪装成”茶叶”“工艺品”等商品进行线上交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一、暗访调查:烟丝变身”茶叶” 整条香烟标注”工艺品”
记者通过1688平台搜索”烟草批发”关键词,发现大量标榜”正规烟草渠道”“厂家直供”的店铺。其中一家名为”云南特产直营店”的商户页面显示,其主打商品为”特级普洱茶叶”,但商品详情页却出现了”劲道足”“醇香回味”等烟草行业专用术语,售价与市面烟丝价格高度吻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商家公然销售整条香烟。某家标注”创意礼品定制”的店铺中,”中华牌工艺礼盒”标价450元,与软中华香烟市场价完全一致。客服人员在私聊中承认:”就是真烟,发货时会把外包装拆开分箱寄。”
二、违法手段揭秘:三招规避平台审核
调查发现,这些非法烟草商家主要采用三种手段逃避监管:
-
资质造假:多家店铺展示的《烟草专卖许可证》存在PS痕迹。记者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查询,其中”鑫源烟草批发”等5家店铺提供的许可证编号均不存在。
-
暗语交易:商家使用”口粮”“草料”等代称指代烟草,要求买家添加微信或QQ完成交易。在某商家提供的价目表中,”中支”代表中华香烟,”普肉”指代玉溪烟。
-
物流分包:为躲避快递查验,商家将整条香烟拆分成单包发货。一位自称”行业老手”的卖家透露:”每天发上百单,从没被查过,我们和快递网点都有合作。”
三、典型案例:大学生团伙利用1688年销假烟超千万
2023年浙江警方破获的案件显示,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犯罪团伙,通过在1688开设”文化用品店”,两年内销售假冒中华、利群等品牌香烟涉案金额达1200余万元。该团伙从福建云霄购入假烟,利用1688平台引流至私域成交,买家涉及全国23个省份。
无独有偶,今年3月广州海关通报的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在1688以”东南亚特产代购”名义,实际走私南洋双喜等境外香烟,单月交易额就突破80万元。
四、监管困境:平台审核存漏洞 多头管理现盲区
尽管《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不得通过网络销售烟草制品,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监管难点:
-
平台审核机制缺陷:1688对商户资质的机器审核主要依赖OCR识别,人工复核比例不足5%。某离职审核员透露:”每天要处理上千家店铺,根本看不过来。”
-
违法成本过低:目前对违规店铺多以”下架商品”处理,封店率不足3%。对比线下无证经营烟草最低5万元罚款,线上处罚明显偏轻。
-
管辖权争议:电商平台注册地、卖家所在地、仓储物流地往往分属不同辖区,容易出现”都管都不管”的局面。2022年某跨省网络售烟案中,就曾出现三地监管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
五、最新动态:多地开展专项整治
针对网络非法售烟乱象,近期已有多个省市采取行动:
-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烟草专卖局启动”净网2024”行动,重点监测1688等B2B平台,目前已查处违规店铺47家。
-
深圳市推出”线上烟草交易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商品描述、客单价、买家评价等20余项指标,识别可疑烟草交易。
-
1688平台回应称已升级审核算法,新增”烟草关联词库”包含200余个敏感词,同时将烟草类目纳入”高危行业”重点监控。
业内人士指出,要根治网络非法售烟问题,需要建立”平台自查+政府监管+消费者举报”的三重防线。特别是对1688这类企业采购平台,更应强化商户实名认证和交易追溯机制,从源头切断违法烟草交易的线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