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刊记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一种名为”爆珠香烟”的新型烟草制品正在地下市场疯狂流通。这种在正规渠道难觅踪影的特殊香烟,通过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构建起庞大的分销网络,部分批发商日均流水突破50万元,形成了一条暴利惊人的灰色产业链。
一、校园周边惊现”水果味”爆珠烟 中学生成主要消费群体
2023年9月,江苏南京某中学家长群曝出惊人消息:校园周边小卖部向学生出售”草莓味”“蓝莓味”等水果口味香烟。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售价15-30元不等的香烟实为违规添加香精的爆珠烟,捏破滤嘴中的胶囊后会产生浓郁果香。
“班上男生几乎都试过,说是比普通烟好入口。”高二学生小林(化名)告诉记者,这种烟在同学间被称为”入门烟”,不少女生也会在生日聚会时尝试。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还搭配销售外形酷似U盘的电子烟,进一步降低了青少年的尝试门槛。
二、跨境走私案件频发 暴利达300%
2023年11月,深圳海关破获一起案值超2亿元的香烟走私案,查获的8万条香烟中,爆珠烟占比高达70%。办案人员透露,这些产自东南亚的爆珠烟进货价不足30元,经多层倒手后终端售价可达百元以上。
“最抢手的是日本MEVIUS和韩国RAISON系列。”某跨境物流公司前员工爆料,走私团伙通常采用”蚂蚁搬家”方式,通过水客以”代购奶粉”名义分批携带入境。记者在某个500人的爆珠烟交流群中发现,仅12月就有17个”到货通知”,单批次数量从50条到200条不等。
三、微商月销千条 形成三级分销体系
调查发现,爆珠烟销售已形成专业化运作模式。在微信端,大量卖家以”潮牌电子烟”“进口零食”等名义开展业务。记者以加盟为由联系到自称”华东区总代”的王某,其朋友圈每日更新十余条交易截图,最小起批量50条。
“下级代理拿货价是零售价的6折,发展下级还能再抽成。”王某透露,其团队采用三级分销模式,核心代理月均利润超10万元。为规避监管,交易全程使用暗语,”蓝莓”代表某韩国品牌,”奶茶”则特指尼古丁含量3%的版本。
四、生产窝点藏身城乡结合部 添加剂存安全隐患
2024年1月,湖南株洲警方捣毁一处非法生产爆珠烟窝点,现场查获假冒”中华”“黄鹤楼”等品牌的爆珠烟1.2万条。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号称”进口”的产品实际产自郊区民房,生产环境脏乱不堪。
“爆珠液体是用香精勾兑的,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毒。”涉案人员交代,为增强”击喉感”,部分产品违规添加了薄荷醇等化学成分。烟草专家指出,这类非法添加剂可能引发呼吸道损伤,而缺乏质量监管的生产过程更存在重金属超标风险。
五、监管存盲区 违法成本过低
尽管《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不得销售烟草制品,但爆珠烟交易仍在监管缝隙中野蛮生长。法律人士分析,现行法规对新型烟草制品界定模糊,且网络销售取证困难,导致违法成本与暴利严重失衡。
“查获案件多以行政处罚了结,罕有刑事追责。”某地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坦言,面对海量的网络交易,基层执法力量捉襟见肘。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平台对关键词的屏蔽存在滞后,记者实测发现,截至发稿时仍能通过”爆珠”“捏捏乐”等变体词搜索到相关商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