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国内烟草消费税的调整,关于免税香烟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电商渠道上,打着”免税烟”“海关扣押品”旗号的销售信息层出不穷,价格往往比正规渠道低30%-50%,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
一、线上渠道乱象调查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记者以”免税香烟”为关键词搜索,立即弹出数十条销售信息。一位名为”免税烟专卖”的卖家表示:”我们直接从海关拿货,保证正品,价格是市面价的6折。”当记者询问具体来源时,对方立即变得含糊其辞。
2023年5月,广州海关就曾破获一起特大走私香烟案,犯罪分子通过伪造免税标识,将走私香烟伪装成免税商品在网上销售,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海关工作人员透露:”这些所谓的’免税烟’大多是通过非法渠道入境,不仅逃避关税,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二、线下免税渠道解析
1. 机场免税店
根据我国现行规定,只有在国际机场的出境免税店,凭护照和登机牌才能购买限定数量的免税香烟。北京首都机场免税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位旅客限购香烟2条,且必须出示30天内的出入境记录。”
2022年,上海浦东机场就曾查处一起”代购”团伙,该团伙雇佣频繁出入境人员大量购买免税香烟后倒卖,最终被以走私罪追究刑事责任。
2. 边境免税店
在中缅、中越等边境口岸设有正规的免税商店。但2023年8月云南瑞丽海关查获的案件显示,有不法分子利用边境免税政策,通过”蚂蚁搬家”方式走私香烟入境,日均走私量可达200余条。
三、新型销售模式暗藏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出现了一种”会员制”免税烟销售模式。某微信群里,”免税烟俱乐部”要求消费者先缴纳1988元会员费,承诺可以终身享受免税价格。但多地消费者反映,在付款后要么收到假冒伪劣产品,要么直接被拉黑。
2023年初,浙江警方破获的”3·15”特大网络诈骗案中,犯罪团伙以销售免税烟为名,半年内诈骗金额超过500万元,受害人多达2000余人。
四、政策法规解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不得从事烟草专卖品经营活动。海关总署工作人员强调:”个人携带免税香烟入境也有严格限制,超过规定数量必须申报缴税,否则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2024年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特别明确,网络平台对经营者销售烟草制品等特许商品负有更严格的审核义务。但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商家通过变换关键词、使用暗语等方式规避监管。
五、专业人士提醒
烟草行业分析师王明远指出:”市场上所谓的免税烟,90%以上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或走私物品。这些产品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购买行为本身也可能涉嫌违法。”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显示,关于”免税烟”的投诉量同比上升45%,主要问题集中在:
1. 实物与宣传不符(62%)
2. 付款后不发货(28%)
3. 产品质量问题(10%)
记者注意到,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免税烟被骗”的集体投诉已有300余条,单笔涉案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多数受害者表示,是被低廉的价格和”内部渠道”的说法所诱惑。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这条灰色产业链已经形成从生产、走私到销售的完整网络。而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真伪,最终不仅经济损失,还可能因为购买走私商品而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