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越代烟可以正常售卖吗”掩耳盗铃”

近日,一款名为”越代烟”的新型烟草产品在多地便利店悄然上架。这种包装酷似电子烟却标注”非烟制品”的商品,正在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规避监管。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明令禁止销售非国标电子烟,但部分商家仍以”雾化棒”“能量棒”等名义违规销售同类产品。

一、越代烟市场的”灰色狂欢”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写字楼下的便利店内,五颜六色的越代烟被摆放在收银台旁的显眼位置。”这不是电子烟,不含尼古丁,18岁以下也能买。”店员向暗访记者推销时,特意强调产品的”合法性”。这些售价39-99元不等的产品,外包装上赫然印着”0焦油”“草本配方”等字样,但未标注具体成分。

中国控烟协会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越代烟市场规模已达27亿元,较上年增长340%。这些产品多采用”四不像”策略:外观模仿电子烟却声称是数码产品;口味与香烟高度相似却标注为”食品添加剂”;部分甚至通过跨境电商渠道,以”个人自用”名义规避监管。

二、监管风暴中的”变形记”

2022年10月《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某知名电子烟品牌迅速将原产品改头换面。记者获得的产品迭代路线图显示,该品牌在三个月内完成三次”升级”:先是去除烟弹中的尼古丁,继而将设备名称改为”雾化器”,最后在包装加上”非吸烟用品”标识。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使得该品牌2023年销量逆势增长15%。

更令人担忧的是校园渗透。在浙江省某中学周边商店,记者发现售价25元的”果味能量棒”在学生中流行。这种产品使用时需搭配专用”棒棒糖”,商家宣称”绝对安全”,但检测报告显示其雾化液含丙二醇浓度超标3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表示,这类产品尚未纳入烟草制品目录,存在监管空白。

三、国际镜鉴与本土困局

日本厚生劳动省2023年查处的一起案例颇具警示意义。某企业将含尼古丁的电子烟标注为” aromatherapy device(芳香疗法设备)”,通过便利店渠道销售两年后才被查处。类似情况正在国内重演:深圳海关近期截获的2000支越代烟,申报品名竟是”USB闪存盘”。

业内专家指出,现行监管体系存在三大漏洞:
1. 成分检测标准滞后,无法覆盖新型添加剂
2. 违法成本过低,某平台商家被处罚后换个马甲继续经营

3. 多部门权责交叉,容易出现”三不管”地带

四、健康隐忧与社会代价

上海市肺科医院近期接诊的3例特殊病例引发关注。这些青少年患者均有长期吸食越代烟史,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干咳和肺部毛玻璃样病变。主治医师透露,患者使用的某款”草本电子烟”中检出禁用增稠剂羟丙基纤维素。

更为隐蔽的是营销诱导。某社交平台上的”测评视频”中,网红们将越代烟称为”社交神器”“解压法宝”,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超5亿。这些内容刻意淡化健康风险,评论区随处可见”求购买链接”的未成年用户。

在这场越代烟乱象中,商家们正上演着现代版”掩耳盗铃”。当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尚未落下时,那些标注着”非烟制品”的小装置,仍在源源不断吐出带着甜味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