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一些标榜”正品免税”“官网直邮”的外烟代购平台悄然走红。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号称提供”免税香烟批发”的移动应用和网站中,暗藏大量以次充好、虚假报关的行业乱象,甚至有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伪造海关清关记录,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一、平台宣称”100%正品保障”实为走私重灾区
在某款下载量超50万次的”全球免税烟”APP上,首页滚动展示着”与各国烟草局合作”“一单一检海关溯源”的承诺。平台客服向咨询者保证:”所有商品均通过跨境电商个人行邮渠道入境,每包烟都带防伪溯源码。”然而海关总署2023年数据显示,该平台申报的”维生素保健品”包裹中,有72%被开箱检出违规夹带香烟。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平台采用”真假混卖”策略。广州消费者李先生提供的购买记录显示,其在同一订单中购入的10条万宝路,竟出现3种不同版本包装,经专业机构检测,仅有4条符合真品特征。”所谓溯源码扫出来都是平台自建的验证页面,根本连接不到官方数据库。”李先生无奈表示。
二、虚假报关形成完整造假链条
调查发现,这些平台普遍采用”化整为零”的走私手法。上海海关近期查获的案例显示,某代购平台将整箱香烟拆分成多个包裹,以”电子配件”“服装样品”等品名申报,单件价值刻意控制在免税额以下。缉私民警透露:”走私团伙会购买真实收件人信息,每个身份证每月控制在2-3单,利用跨境电商监管漏洞逃避打击。”
更隐蔽的是技术造假手段。某代购平台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了如何篡改物流信息:”从香港仓库发货的包裹,物流轨迹会显示从日本中转,清关时自动生成假的缴税记录。”记者实测发现,这类平台提供的”海关通关凭证”上的单号,在邮政官网根本查询不到对应信息。
三、暴利驱使下催生专业造假团伙
行业内幕人士算了一笔账:一条正规进口香烟综合税率超60%,而通过灰色渠道成本不到正品三分之一。某批发商坦言:”市面上所谓的免税烟,90%都是越南、菲律宾等地的山寨厂仿制。”这些作坊能精准复刻包装喷码,甚至模仿真烟的激光打孔工艺。
2023年8月,浙江警方破获的特大制售假烟案中,犯罪团伙专门开发了”香烟包装智能生成系统”,可随时调整各国税标版本。查获的账本显示,其代工生产的”出口专供”香烟,最终全部回流至国内市场,日均发货量高达2000余条。
四、监管重拳整治行业乱象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23年起开展”净网2023”专项行动,已下架违规APP及小程序136个。最新实施的《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通过技术审评的跨境代购电子烟产品均属非法经营。深圳海关还试点应用了”CT智能审图”系统,能通过X光图像自动识别香烟藏匿手法,单月查获量同比提升400%。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数额超过5万元即构成犯罪。北京某律师事务所近期处理的案例显示,某代购平台经营者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卷烟,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五、消费者维权遭遇举证困境
尽管监管持续加码,消费者维权仍面临重重阻碍。记者在裁判文书网检索发现,2022年以来涉及跨境购烟的317起诉讼中,消费者胜诉率不足15%。难点在于:平台服务器多设在境外,投诉后往往直接关停;支付时显示为”个人账户”或”虚拟商品交易”;所谓”正品保证”都是平台单方面声明,不具备法律效力。
江苏消保委近期发布的消费警示显示,部分平台甚至要求消费者”提供国家级检测报告”才受理投诉。而实际上,国内具备涉外烟草检测资质的机构不足10家,单次检测费用高达2000-5000元,远超商品本身价值。
(文中部分案例当事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