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专递!越南进口烟批发商”鱼目混珠”

近年来,随着国内烟草管控趋严,部分不法商家将目光转向进口香烟市场。记者调查发现,越南进口烟批发领域存在严重的”以次充好、真假混卖”现象,甚至有商家公然伪造报关单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一、边境稽查查获特大走私案 牵出造假产业链

2023年8月,广西东兴海关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查获一批申报为”越南特产食品”的集装箱。开箱后发现,实际装载的是标有”555”“万宝路”等国际品牌的香烟,共计1200余件。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箱报关单显示该批货物已缴纳关税,但经核验全部为伪造单据。

“这是今年查获的第7起利用伪造单证走私香烟案件。”东兴海关缉私分局负责人透露,走私团伙通过PS技术伪造海关印章和税单,将走私烟伪装成合法进口商品。这些伪造单据在批发环节被多次复印流转,最终流向终端零售商。

二、批发市场暗访实录:三无产品充斥柜台

记者以采购商身份暗访了中越边境某大型批发市场。在名为”越南特产总汇”的商铺内,陈列着二十余种包装精美的进口香烟,价格仅为正规渠道的60%。

“这些都是越南原厂货,有海关税单。”店主从柜台下取出皱巴巴的复印件。但仔细观察发现,单据上的商品编码与实物不符,且缺少必要的防伪标识。当记者要求查看原件时,店主立即改口称”原件在总公司保管”。

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商铺公然销售”三无产品”。在某摊位,记者发现数箱英文拼写错误的”Marlboro”香烟,包装印刷粗糙,烟支过滤嘴长度明显短于正品。这些每条约50元的劣质烟,经重新包装后能以180元的价格流入二三线城市。

三、造假手段揭秘:从包装到防伪的全套伪造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的造假手段主要分为三类:

  1. 低端造假:直接仿制外包装,多见于地摊和小型杂货店。这类产品通常使用劣质烟丝,部分甚至检测出超标有害物质。

  2. 高端造假:购买正品烟盒装入假烟。有不法分子专门回收正品烟盒,单个”中华”烟盒回收价高达15元。这些翻新烟主要流向KTV、酒吧等娱乐场所。

  3. 全套造假:包括伪造海关证明、检验检疫标签、追溯二维码等整套文件。某电商平台商家向记者展示的”进口完税证明”,经核验系盗用其他商品的海关编号。

四、消费者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广西烟草质量监督检验站近期抽检显示,市场流通的所谓”越南进口烟”中,有43%焦油含量超标,28%检出禁用添加剂。更严重的案例是,某批查获的假烟中检测出工业染料罗丹明B,这种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3类致癌物。

“这些非法卷烟既逃避了质量监管,又规避了健康警示标识要求。”中国控烟协会专家指出,走私烟通常不含滤嘴减害技术,其有害物质释放量往往是正规产品的2-3倍。

五、跨境监管困局:执法面临三大难题

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但治理工作仍面临现实困境:

  1. 鉴定难:越南部分香烟品牌在国内没有备案,真伪鉴别缺乏标准依据。2023年某次联合执法中,查获的200件可疑香烟因无法认定产地,最终只能按走私普通货物处理。

  2. 追溯难:走私链条呈现”蚂蚁搬家”特点。有团伙利用边民互市政策,将整批货物拆分为数十个”个人自用”包裹分批入境。

  3. 处罚轻:现行法规对销售假冒进口烟的处罚力度,远低于制售假国产名烟的惩处标准。某案例中,商家销售价值80万元的假进口烟,仅被处以10万元罚款。

六、行业呼吁建立跨境溯源机制

面对日益猖獗的走私造假现象,中国烟草学会建议:

  • 建立中越烟草产品追溯信息共享平台
  • 在主要口岸配备专业烟草鉴定设备
  • 修订《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进口烟造假纳入从重处罚范畴
  • 开通消费者扫码验真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月起,海关总署已在广西、云南试点”进口烟草商品唯一标识”制度,每件合法入境的烟草产品都将获得可追溯的电子身份证。这项措施能否有效遏制乱象,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