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机关破获系列精仿香烟制售案件,揭开了这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电商平台监管趋严,精仿香烟销售已转向更隐蔽的社交软件和地下渠道,部分批发商甚至打着”免税烟”“外贸原单”的幌子实施诈骗。
一、跨省特大案件曝光制售链条
2023年11月,湖南郴州警方查获一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精仿香烟案。犯罪团伙在偏远山区设立地下工厂,从广东采购劣质烟丝,使用仿冒知名品牌包装,通过物流发往全国15个省市。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采用”订单式生产”,通过微信接单后72小时内完成生产发货。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4年1月浙江查获的案件中,不法分子将精仿香烟混入正规超市进行销售。稽查人员介绍,这些香烟外包装与真品相似度达95%,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但烟丝中检测出过量焦油和非法添加剂。
二、新型销售渠道暗藏陷阱
调查发现,当前精仿香烟销售呈现三大新特征:
-
社交平台暗语交易:在部分短视频平台,卖家以”口粮”“特供”等暗号招揽客户,引导至私域流量完成交易。某案例显示,一个200人的微信群月均交易量可达50箱(每箱50条)。
-
物流环节花样翻新:犯罪团伙采用”化整为零”发货方式,将整批货物拆分为多个小包裹,使用虚假发货信息。2023年广州海关查获的案例中,走私分子甚至将香烟伪装成食品礼盒报关。
-
支付手段隐蔽化:交易多使用虚拟货币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周转,资金流向复杂。某地警方追踪发现,一笔20万元的交易款经过7个中间账户洗白。
三、深度追踪:暴利驱动下的产业链
记者暗访发现,精仿香烟批发价通常仅为正品的30%-50%。以某知名品牌为例,正规渠道批发价每条450元,而精仿品报价仅180元,地下工厂生产成本不足80元。暴利驱使下,部分经销商真伪混卖,给市场监管带来极大挑战。
烟草行业专家指出,精仿香烟存在三大危害:
– 质量毫无保障,多项指标超标
– 逃避税收监管,造成国家财政损失
– 破坏正规市场秩序
四、监管重拳出击态势持续
2024年以来,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净网2024”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售烟行为。截至3月,已查处相关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超5亿元。最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销售精仿香烟将面临货值金额1-3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多位法律人士提醒,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