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仿真烟图片大全”在网络平台流传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看似普通的烟草产品图片,实则暗藏玄机,成为不法商家规避监管的新手段。记者调查发现,这种”鱼目混珠”的现象正在多个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蔓延,给青少年保护和控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仿真烟图片背后的猫腻
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记者以”戒烟神器”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大量标榜为”电子雾化器”的商品链接。点开详情页后,展示的却是与知名香烟品牌包装极为相似的产品图片。这些图片刻意模糊了”非烟草制品”、”不含尼古丁”等关键信息,仅以小字标注在不易察觉的位置。
“这些商家利用图片打擦边球的行为非常隐蔽。”北京市控烟协会副会长张建枢表示,”消费者很容易误以为是正规烟草产品,特别是青少年更容易被误导。”
真实案例:青少年误购仿真烟
今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民李女士发现15岁的儿子在房间偷偷吸食一种外观酷似香烟的产品。”包装和普通香烟一模一样,孩子说是网上买的’无害电子烟’。”李女士向记者展示的产品照片显示,该商品外包装与某国际香烟品牌高度相似,仅在不显眼处标注”草本配方”字样。
经检测,该产品虽不含尼古丁,但添加了不明成分的香料和刺激物。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介入调查后发现,该商家通过社交媒体引流,利用仿真烟图片吸引年轻消费者,半年内销售额已突破百万元。
平台监管存在明显漏洞
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电商平台存在类似的仿真烟图片问题。这些商家通常采用以下规避手段:
- 主图展示产品整体外观,刻意模仿知名烟草品牌设计
- 在详情页使用”雾化器”、”戒烟棒”等模糊表述
- 将关键成分信息以极小字体置于图片边缘
- 通过用户评价引导”口感像真烟”等暗示性描述
“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广告法和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平台应当建立更完善的图片审核机制,对这类打擦边球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控。”
多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针对仿真烟图片乱象,近期全国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
-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查处3家利用仿真烟图片进行虚假宣传的电商企业,罚款总额达45万元
- 浙江省杭州市下架200余个涉嫌违规的电子烟商品链接
- 深圳市公安机关破获一个利用社交媒体销售仿真烟的犯罪团伙,查获假冒包装材料10万余件
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联合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加强对网络平台烟草类图片的监管力度,重点整治”图片与实物不符”、”使用误导性展示”等违规行为。
专家建议多管齐下治理乱象
面对仿真烟图片”鱼目混珠”的现象,业内专家提出多项建议:
- 技术层面:电商平台应建立烟草类图片AI识别系统,自动过滤高相似度产品图片
- 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规,明确禁止使用与烟草制品外观高度相似的包装设计
- 教育层面:加强青少年控烟教育,提高对仿真烟产品的辨识能力
- 监管层面: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线上线下联合监管合力
“治理仿真烟乱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孙佳妮强调,”特别是要阻断这些产品通过图片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的渠道。”
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在国际上,多个国家已出台严格规定管控烟草类图片:
- 澳大利亚:要求所有烟草产品采用统一素包装,禁止使用品牌标志和特色设计
- 加拿大:规定电子烟广告不得使用与烟草产品相似的包装图片
- 英国:对社交媒体上的烟草类图片实施年龄限制访问
中国控烟协会建议,可参考这些国家的做法,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网络烟草图片管理规范。同时,鼓励公众通过12315等渠道举报违规行为,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仿真烟图片问题只是网络烟草乱象的冰山一角。在短视频平台,一些主播以”开箱测评”为名,实际展示各类烟草产品;在社交软件,隐蔽的”烟友交流群”通过图片分享规避关键词审查。这些新情况都对现有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