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的城中村巷口,几个黑影在路灯下快速交接纸箱。”老价格,扫码支付”——这看似普通的外卖交接场景,却是近期在多地出现的走私香烟地下交易。记者历时一个月暗访调查,揭开了这条从福建云霄延伸至全国的灰色产业链。
一、”学生兼职”成走私链条末端
“日结500元,只需搬运货物”——在某大学生兼职群里,这类招聘信息悄然流行。21岁的小林向记者透露:”他们说只是普通物流分拣,后来才发现箱子里全是没税标的香烟。”
这些打着”电商云仓”“物流中转”旗号的临时仓库,实则是走私香烟的中转站。据执法部门通报,今年已查处类似窝点37个,查获香烟案值超2.3亿元。
二、社交平台暗藏交易密码
“云霄一手”“免税渠道”——在部分短视频平台,这类暗号视频通过变声、打码等方式传播。记者添加某个”茶叶经销商”微信后,对方发来的却是各类香烟价目表,中华、玉溪等品牌比市价低40%。
更隐蔽的是利用二手交易平台。某闲鱼卖家以”收藏空烟盒”为幌子,实际通过暗语完成交易。平台数据显示,近半年已下架相关商品1.2万件。
三、暴利催生”代购江湖”
在边境某口岸,每天有数十个”代购”拖着行李箱往返。记者跟踪发现,他们通过”蚂蚁搬家”方式分批携带香烟入境。一套200元的某品牌香烟,经转手可卖到450元。
“现在都改用冷链车了。”知情人士透露,走私团伙将香烟混入海鲜运输,利用生鲜产品优先通关的政策漏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已查获冷链走私案同比上升67%。
四、乡镇小卖部成销赃终端
在南方某县,记者发现多家小商店出售无标识香烟。”都是从上门推销的渠道拿货”,店主老张坦言,”比正规渠道每条能多赚80元”。这些香烟最终流向工地、网吧等监管薄弱场所。
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假冒香烟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某检测机构报告显示,查获的走私烟中62%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五、新型”代工厂”浮出水面
执法部门近期在闽粤交界处捣毁的窝点中,发现了完整的香烟卷接包装设备。这些作坊能日产假烟2000余条,包装仿真度高达90%。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作坊使用霉变烟叶,经化学漂白后重新加工。
某品牌打假负责人透露:”现在假烟已经形成地域性产业,有的村整条生产线藏在民宅地下。”
六、跨境走私呈现”互联网+“特征
调查发现,部分团伙采用比特币结算,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洗白资金。一个名为”茶叶出口”的WhatsApp群组,实际是境内外走私分子的联络平台。成员使用区块链钱包交易,给侦破工作带来新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走私网络与境外赌博、电信诈骗等犯罪存在资金往来。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中,走私香烟所得赃款被用于跨境赌博资金周转。
[记者手记] 在某次跟踪拍摄时,我们的摄像机记录下这样的画面:走私分子将香烟塞进童装包裹,而百米外的学校正在放学。这条灰色产业链侵蚀的不仅是国家税收,更是整个社会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