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免税烟”变”走私烟”?朋友圈代购暗藏玄机
“正品保障!免税店直邮!”——最近,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这样的外烟代购广告刷屏。价格比正规渠道便宜近半的”免税外烟”,正在社交平台上悄然走红。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打着”免税”“一手货源”旗号的代购商家,背后却暗藏着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白领小李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微信聊天记录:”上周刚从一个代购那里买了三条万宝路黑冰,价格比烟草专卖店便宜了40%。”但当记者追问货源时,小李坦言:”对方只说有特殊渠道,具体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
暴利驱动:一条烟的跨国”奇幻漂流”
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了多位自称”一手货源”的微信代购。其中一位网名”免税烟总代”的卖家直言不讳:”我们这行分好几个层级,最上面是’庄家’,直接对接境外渠道;中间是’大代理’,负责国内分销;最下面就是我们这些小代理,主要做零售。”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外烟大多通过三种渠道进入国内:
1. “水客”走私:雇佣”水客”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少量多次携带入境
2. 伪报品名:通过国际快递伪报为”食品”“日用品”等方式避税
3. 边境偷运:利用中越、中缅等边境地区的监管漏洞批量运输
“一条在境外免税店售价约100元的外烟,经过层层加价,到消费者手中能卖到200-300元。”曾在广东从事过代购生意的王先生向记者透露,”利润空间非常大,一个中等规模的代购月入5-8万很轻松。”
真假难辨:”高仿烟”混入市场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市场需求激增,一些不法分子开始用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记者在暗访中发现,部分代购销售的所谓”免税外烟”,实际上是国内地下工厂生产的高仿品。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免税烟’,保守估计有三成以上是假货。”烟草行业资深人士张经理告诉记者,”这些假烟不仅逃税,更重要的是质量无法保证,有些甚至使用劣质烟丝和超标添加剂。”
记者将从小李处获得的外烟样品送检后发现,其中一条的焦油含量超出国家标准近50%,且检测出多种未在包装上标明的添加剂成分。
监管困境:社交平台成法外之地
面对日益猖獗的微信外烟代购,监管部门却面临着取证难、执法难的问题。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交易多在私聊中进行,资金通过微信红包或支付宝转账,商品通过快递寄送,整个交易链条非常隐蔽。”
更棘手的是,许多代购为规避风险,会使用”烟卡”“代购券”等变相交易方式。记者在调查中就遇到一位卖家,他要求先支付”定金”,到货后再付”尾款”,且拒绝提供任何票据。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个人或单位从事烟草制品批发、零售业务均属违法,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而购买走私烟草制品同样涉嫌违法,消费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健康隐忧:低龄化趋势明显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便捷”的购烟渠道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某高校大二学生小陈告诉记者:”宿舍里好几个同学都加了代购微信,买外烟成了种’潮流’,特别是那些包装新潮的水果味电子烟。”
中国控烟协会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15-24岁青少年吸烟率出现反弹,其中通过社交平台购买烟草制品的比例显著上升。专家警告,这些来路不明的外烟往往尼古丁含量更高,且添加了各种香料,更容易导致成瘾。
“很多年轻人觉得抽外烟’很酷’,却不知道他们正在吸入什么。”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表示,”近期接诊的几例年轻肺病患者,都有长期吸食代购外烟的经历。”
跨境协作:多国联合打击走私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外烟代购灰色产业链已经引起国际关注。今年初,中国海关总署与多个国家烟草监管部门启动了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跨境烟草走私。仅第一季度,全国海关就查获各类走私卷烟案件200余起,案值超过3亿元。
“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刑警组织烟草犯罪调查组负责人表示,”犯罪集团往往利用各国法律差异和监管漏洞,建立跨国走私网络。我们需要更紧密的国际合作来应对这一挑战。”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代购群已经开始使用更为隐蔽的通讯工具,如Telegram、WhatsApp等,并采用加密货币交易,使得追踪难度进一步加大。
消费者警示:贪小便宜可能吃大亏
看似便宜的代购外烟,实际上暗藏多重风险:
– 法律风险:购买走私烟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 健康风险:不明成分的烟草制品危害更大
– 经济风险:可能遭遇诈骗或买到假货
某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平台近期下架了大量伪装成”烟具”“收藏品”的烟草制品,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违规商家总能找到新的规避方法。
“消费者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烟草制品。”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强调,”任何声称能低价提供’免税烟’的个人或商家,都涉嫌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