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广东多地调查发现,部分烟草批发市场存在”一手货源”“货真价实”等宣传标语,引发社会对烟草专卖制度执行情况的关注。这些标榜”正品直销”的批发商,究竟是在合法经营还是暗藏猫腻?
一、市场走访:批发市场现”特殊”广告
在广州某大型商品批发市场,记者注意到多个摊位悬挂着”广东正品香烟批发”“一手货源”“厂家直供”等醒目广告。一位自称姓王的批发商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产品目录”,包含多个知名品牌香烟。
“我们都是正规渠道拿货,绝对保真。”王姓商人指着玻璃柜里陈列的样品说,”软中华一条420元,硬中华380元,比零售店便宜20%左右。”当记者询问具体进货渠道时,对方立即变得警惕,只表示”有特殊关系”。
类似情况在东莞、佛山等地的批发市场同样存在。记者发现,这些商户大多采用”前店后仓”模式,店面只摆放少量样品,实际交易都在后台完成。
二、典型案例:深圳破获特大假烟案
2021年11月,深圳警方联合烟草专卖局破获一起特大假烟案,现场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万条,案值超过500万元。该团伙正是以”正品批发”“厂家直供”为幌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展下线。
办案民警透露:”犯罪嫌疑人在微信朋友圈每天更新’到货视频’,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实际上这些所谓’免税烟”出口转内销’都是地下作坊生产的假烟。”
该案主犯李某交代,其团伙在广东惠州设有地下加工厂,从外省低价购入劣质烟丝,通过仿制包装、激光打码等工序”山寨”名牌香烟,利润率高达300%。
三、行业现状:正规渠道与灰色地带的博弈
根据《烟草专卖法》规定,我国实行烟草专卖许可证制度。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共查处涉烟违法案件1.3万起,查获假烟4.5亿支,案值4.8亿元。
“所谓’一手货源’绝大多数都是违法经营。”广州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正规烟草批发企业必须持有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且不能跨区域销售。”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违规批发商主要采取三种运作模式:
1. 真假混卖:正规渠道进货搭配假冒产品
2. 走私水货:通过边境走私入境逃避关税
3. 回收倒卖:低价收购礼品烟再转手批发
四、消费者困境:鉴别真伪成难题
在广州天河区某写字楼,白领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通过”熟人介绍”购买的”特供中华”:”一条只要350元,抽起来和店里买的差不多,但包装上的防伪标识总觉得不太一样。”
烟草行业专家指出,目前高仿假烟已经能做到以假乱真,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广东省质检院2022年抽检数据显示,市场流通渠道查获的假烟中,有67%使用了仿造防伪标识。
“最明显的破绽往往是价格。”东莞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提醒,”如果批发价低于烟草公司统一供货价15%以上,基本可以判定有问题。”
五、监管升级:广东启动”利剑2023”专项行动
针对烟草市场乱象,广东省近期启动了”利剑2023”烟草市场整顿专项行动。重点打击:
– 无证经营烟草制品
–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卷烟
– 非法运输烟草专卖品
– 网络销售烟草制品等违法行为
行动开展两个月来,已查处案件23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47个。值得注意的是,有31%的案件线索来自快递物流环节,显示违法分子正转向更为隐蔽的线上交易模式。
广州市白云区某快递网点负责人透露:”现在收货方要求我们写’食品”日用品’的明显增多,有些包裹一摸就知道是香烟,但寄件人坚持说是茶叶。”
六、法律警示:涉烟违法代价沉重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2年12月,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审结一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假烟案,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0万元。判决书显示,该团伙通过伪造烟草专卖许可证,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两年内销售假烟20余万条。
七、行业变革:电子烟新规带来新挑战
随着《电子烟管理办法》的实施,传统烟草市场面临新的监管课题。记者发现,部分违规批发商开始转向电子烟领域,打着”水果味电子烟清仓”“国标前最后优惠”等旗号进行促销。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监控电子烟非法交易,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同时加快推进烟草零售许可证网上办理,从源头规范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