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查获多起违规销售果味香烟案件。这些包装鲜艳、口味甜腻的烟草制品,正通过隐蔽的批发渠道流向市场,尤其对青少年群体构成严重诱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不法商家将果味香烟伪装成”水果制品”或”电子烟配件”进行交易,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一、案件直击:批发市场惊现”水果味”香烟
2023年5月,广州市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机关在某物流园区查获一起特大果味香烟走私案。现场缴获”草莓爆珠”“蓝莓双爆”等违规香烟1200余条,案值超80万元。这些香烟外包装印有卡通水果图案,烟支中嵌有彩色爆珠,极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糖果。
“犯罪嫌疑人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水果味口粮”进口果香爆珠’等隐晦广告,利用物流快递进行分销。”办案人员透露,该团伙已形成覆盖珠三角的销售网络,主要客户群体竟是95后年轻人。
二、暗访调查:批发渠道的”七十二变”
记者历时一个月暗访发现,果味香烟批发已衍生出多种隐蔽形式:
-
“混装套餐”模式
某电商平台商家以”烟草周边大礼包”名义销售,实际将果味香烟与真正的水果糖、电子烟油混装发货。广东东莞某批发商坦言:”被抽查就说发的是糖果,抽查到香烟就认罚,利润足够覆盖风险。”
-
“配件化”改造
浙江义乌某工厂将果味香烟重新包装成”电子烟替换滤嘴”,外包装标注”非烟草制品”。检测显示,这些所谓滤嘴实质是含有尼古丁的烟草制品。 -
跨境”马甲”
部分走私团伙将果味香烟申报为”食品添加剂”或”香薰制品”。2023年3月,深圳海关在跨境电商包裹中查获标注”芒果风味固体香膏”的香烟200公斤。
三、危害警示:甜蜜陷阱背后的健康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烟草控制技术官员孙佳妮指出:”水果香精会掩盖烟草的刺激性,使初吸者尤其是青少年低估其危害。”临床数据显示:
- 吸食果味香烟的青少年,3个月内转为规律吸烟的比例达47%
- 薄荷味香烟使吸烟者每口吸入量增加30%
- 爆珠香烟释放的苯并芘等致癌物浓度比普通香烟高20%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下工厂生产的果味香烟重金属超标严重。2022年北京查获的”蜜桃味”香烟中,铅含量超标12倍,镉含量超标8倍。
四、监管困局:标准滞后与执行难题
尽管我国《电子烟管理办法》已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但对传统卷烟添加香精尚无专门限制。这导致两个监管盲区:
-
标准缺失
现行《卷烟》国家标准未对香精添加量作出限定,仅要求”不应使消费者误认为是食品”。某省级烟草质检站负责人表示:”检测时只能凭主观判断是否’像食品’,缺乏量化指标。” -
鉴定困难
部分商家钻”烟草制品”定义的空子。江苏查处的”果味滤棒”案中,商家坚称”不含烟丝只是香精载体”,最终耗时三个月才通过成分分析确认为烟草制品。
五、深度追踪:批发链条背后的利益网络
调查发现,果味香烟批发已形成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渠道分销的完整链条:
原料端:
广东、福建等地存在专门提供烟草香精的化工厂。某香精公司销售记录显示,其”水果系列烟草专用香精”年销量达80吨,客户包括多个地下卷烟厂。
生产端:
2023年4月,湖南郴州捣毁的窝点中,查获可日产2万支果味香烟的自动化设备。嫌疑人交代,通过更换不同香精就能生产十余种口味。
销售端:
资金结算多采用虚拟货币,物流使用”茶具”“文具”等虚假品名。某批发商聊天记录显示,其建立了一套”水果代号系统”:草莓代表中华、蓝莓代表玉溪。
六、国际视角:全球围剿调味烟草
对比国际监管经验:
- 美国:2022年FDA全面禁售包括薄荷味在内的所有调味香烟
- 欧盟:2020年起禁止薄荷烟等特色口味香烟
- 巴西:对调味烟草征收300%特别消费税
中国控烟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恩泽建议:”应尽快修订《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禁止添加吸引未成年人的香精纳入法律条文。”
七、消费者识别指南
普通消费者可通过以下特征辨别违规果味香烟:
- 包装印有水果、糖果等食品图案
- 产品名称含”爆珠”“冰爽”“果香”等字样
- 烟支滤嘴带彩色条纹或镶嵌颗粒
- 吸食时有明显甜味或凉味
- 价格明显低于正规烟草产品
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提醒,发现可疑产品可拨打12313举报,查实后最高可获1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