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Peel烟焦作涉嫌”鱼目混珠”的消费者投诉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据多名消费者反映,在国内市场购买的Peel品牌电子烟产品存在明显质量问题,疑似非正规渠道流通的”山寨货”。这起事件再次将电子烟行业的市场乱象推向风口浪尖。
事件始末:消费者遭遇”狸猫换太子”
7月15日,微博用户@雾化科技爱好者发布长文,详细记录了自己购买Peel电子烟的遭遇。该消费者在郑州某电子烟专卖店以298元的价格购入Peel葡萄味烟弹,使用时发现”口感刺喉、烟雾量异常”,经与之前在国外购买的同款产品对比,发现外包装存在细微差异。
“最明显的是防伪标签位置不同,国内版的印刷也比较模糊。”该消费者在文中指出,”更让人担心的是,拆开烟弹后发现内部结构松散,烟油颜色偏深。”
这条微博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短短三天内,话题#Peel烟焦作假#阅读量突破1200万,近200名消费者留言表示有类似经历。有网友晒出对比图显示,部分国内流通的Peel烟弹包装上英文单词存在拼写错误,如将”manufacturer”错印为”manufecturer”。
企业回应:承认部分渠道存在问题
面对舆论压力,Peel中国运营方焦作雾化科技有限公司于7月18日发布声明称:”近期接到消费者反馈后,我司立即启动内部调查,发现确有少量非授权经销商销售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声明中表示,公司正规渠道销售的产品均通过海关报关和完税,每批次都有可追溯的二维码防伪标识。对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产品,公司将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进行鉴定,并承诺”假一赔十”。
但这份声明并未完全平息质疑。电子烟行业自媒体”雾化派”主编李强指出:”声明回避了关键问题——这些’非授权渠道’的产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是否涉及企业内部管理漏洞?”
行业乱象:灰色渠道屡禁不止
Peel事件并非个案。2021年,RELX悦刻就曾公开销毁价值2000万元的假冒产品;2022年,深圳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500万元的电子烟制假售假案件,查获假冒Yooz、Moti等品牌产品数万支。
业内人士透露,电子烟灰色渠道主要分为三类:
1. 走私水货:通过个人携带或物流夹藏方式入境
2. 山寨仿制:小作坊使用劣质原料模仿正品
3. 窜货改标:将出口转内销产品篡改包装
“这些产品往往使用工业级尼古丁、劣质香精,甚至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王建军表示,”长期吸食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
监管困境:标准缺失与执法难度
尽管我国已于2022年10月正式将电子烟纳入烟草专卖管理,但监管仍面临挑战:
- 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仅对尼古丁含量、添加剂等作出基本规定,缺乏详细的工艺标准
- 检测手段滞后:新型调味剂层出不穷,常规检测难以全覆盖
- 跨境监管困难:海外代购、跨境电商等渠道存在监管盲区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透露:”去年我们查处的一个案子,造假者将生产窝点设在城中村,销售则通过微商进行,收款账户多达十几个,给调查带来很大困难。”
消费者维权:举证难、鉴定难
在Peel事件中,多位消费者反映维权过程艰难。北京消费者张先生表示:”商家咬定是我保存不当导致变质,要我去第三方机构做质量鉴定,但问了几家检测机构,费用都要上千元。”
法律专家指出,电子烟消费维权存在三大难点:
– 真伪鉴定缺乏权威机构
– 损害结果难以量化
– 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怕麻烦”心理
“建议消费者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留完整购买凭证,发现问题立即拍摄视频证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陈昂提醒。
行业洗牌:马太效应加剧
随着监管趋严,电子烟行业正在加速洗牌。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注销/吊销的电子烟相关企业超过2300家,但同时,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
“规范化是必然趋势。”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敖伟诺表示,”未来能够存活的企业,必须要在研发、生产、渠道等各个环节建立完整的合规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Peel事件发酵期间,多家正规电子烟品牌纷纷加大防伪力度。悦刻宣布升级第五代防伪系统,魔笛则推出”一物一码”全程溯源服务。
国际视角:全球监管持续收紧
放眼全球,电子烟监管呈现持续收紧态势:
- 美国FDA已拒绝数百万种电子烟产品的上市申请
- 欧盟将电子烟纳入烟草产品指令监管
- 新加坡、泰国等国完全禁止电子烟销售
“中国电子烟监管虽然起步较晚,但力度很大。”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教授李强认为,”下一步可能需要加强跨境协作,同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截至发稿,河南市场监管部门已就Peel事件展开调查。本网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