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交电商的兴起,各类商品纷纷涌入微商渠道,其中香烟作为特殊管制商品,其微商代理市场更是乱象丛生。记者调查发现,大量标榜”正品香烟”“一手货源”的微商代理渠道存在严重造假问题,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涉嫌违法经营。
一、微商香烟市场乱象调查
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搜索”香烟代理”关键词,立即弹出数百个相关账号和群组。这些账号大多打着”免税香烟”“厂家直供”的旗号,宣称可以提供低于市场价30%-50%的各种品牌香烟。记者随机添加了5个代理账号进行咨询,对方均信誓旦旦保证所售为”绝对正品”。
“我们是从云南烟草厂直接拿货,省去了中间环节,所以价格便宜。”一位自称”老烟枪批发”的微商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货源视频”,画面中整箱的中华、玉溪等品牌香烟堆积如山。但当记者要求查看烟草专卖许可证时,对方立即转移话题。
典型案例:广州破获特大假烟案
2021年8月,广州警方捣毁一个通过微商渠道销售假烟的犯罪团伙,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万条,案值超过500万元。该团伙通过微信发展下级代理200余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15个省市。
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些假烟使用劣质烟丝,焦油含量严重超标,部分甚至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犯罪团伙通过伪造防伪标识、仿制包装等手段,使假烟外观与真品几乎无异。
二、假烟流通的三大套路
1. “免税烟”噱头
许多微商打着”免税烟”“出口转内销”的幌子低价促销。实际上,我国对免税香烟有严格管控,个人免税购物有明确限额,不可能存在大量”免税渠道”货源。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表示,这类说辞基本都是售假者的惯用话术。
2. 伪造授权证书
为取得消费者信任,部分高级别代理会出示所谓的”厂家授权书”或”烟草专卖许可证”。记者获得的一份”授权书”显示,落款为”某烟草集团销售部”,但经核实该集团根本不存在这一部门。专业人士指出,这类伪造文件通常模仿正规公文格式,但细节处往往漏洞百出。
3. 真假混卖模式
更隐蔽的做法是真假混卖。有知情人士透露,部分代理会先发少量正品建立信任,待客户大批量订购时掺入假货。由于香烟属于特殊商品,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外观辨别真伪,等到发现问题时,卖家早已将其拉黑。
三、监管盲区与执法困境
尽管相关部门持续打击,但微商售假仍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在于:
-
隐蔽性强:交易全程通过社交软件完成,资金走第三方支付,物流采用代发模式,形成完整的地下产业链。
-
取证困难:假烟流通涉及生产、仓储、销售等多个环节,微商代理往往只负责推广,实际发货另有其人,给案件侦办带来挑战。
-
违法成本低:一个微信号被封,不法分子可以立即换新号重来。部分团伙甚至专门研究平台规则,不断变换话术规避监管。
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处负责人表示:”2022年上半年,我们联合网信办处置违规账号376个,但新账号仍在不断涌现。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烟草制品。”
四、消费者如何识别防范
针对微商渠道香烟交易风险,专业人士给出以下建议:
-
查验资质:合法烟草零售商必须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且不得跨区域销售。
-
警惕低价:正规渠道香烟全国统一定价,所谓”厂家直销”“内部价”多为骗局。
-
验证防伪:真品香烟包装上有唯一的防伪码,可通过中国烟草官方网站验证。
-
留存证据:交易过程中注意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12313烟草专卖举报热线反映。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部分微商为规避监管,开始使用”茶烟”“草本烟”等新名词打擦边球。实际上,这些产品若含有烟草成分,同样属于烟草专卖品,未经许可销售即构成违法。
五、行业规范势在必行
中国控烟协会专家指出,微商渠道假烟泛滥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危害公共健康。假烟生产环境恶劣,原辅材料质量低劣,燃烧后产生的有害物质远超国家标准。
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已启动”净网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互联网非法经营烟草行为。同时,各大社交平台也应加强主体责任,通过关键词过滤、异常交易监测等技术手段,从源头遏制假烟信息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新修订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已明确将电子烟纳入烟草体系监管。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传统卷烟的网络销售乱象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