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购买云霄高仿烟违法吗”法网恢恢”

近日,福建云霄地区高仿香烟制售产业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隐蔽交易渠道兴起,”云霄高仿烟”这一灰色产业逐渐浮出水面。法律专家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不仅生产销售高仿香烟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消费者购买使用同样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一、高仿烟黑色产业链调查

2023年8月,福建省公安厅联合烟草专卖局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捣毁位于云霄县的3个制假窝点,查获假冒”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1.2万条,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办案民警介绍,该犯罪团伙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接收订单,利用物流快递进行全国分销。

“这些高仿烟外包装几乎可以乱真,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福建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技术人员透露,查获的高仿烟使用劣质烟叶,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部分样品检出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

二、典型案例警示

案例1:大学生代购获刑

2022年浙江杭州中院判决的一起案件中,在校大学生张某通过微商渠道购买云霄产高仿”黄鹤楼”香烟200条进行转卖,非法获利3.8万元。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案例2:物流公司涉案被查

2023年3月,广东深圳某物流公司因多次承运高仿香烟被查处。经查,该公司通过”茶叶”“食品”等虚假品名申报运输假烟超5000条。法定代表人王某被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刑事拘留,公司面临吊销营业执照处罚。

案例3:消费者被行政处罚

2021年北京朝阳区烟草专卖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某餐厅老板李某储存云霄高仿”玉溪”香烟用于招待。虽未销售,但因持有假冒注册商标且伪劣烟草专卖品,被处以违法货物价值50%的罚款,共计2.3万元。

三、法律风险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周明指出:”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个环节都可能触犯多项法律。”具体法律风险包括:

  1. 刑事责任

    • 生产者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140条)
    • 销售者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刑法第225条)
    • 明知假烟仍运输、储存者可能构成共同犯罪
  2. 行政责任

    • 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58条,购买假烟可处购买金额20%-50%罚款
    • 快递企业违规承运将面临3万元以下罚款
  3. 民事赔偿
    商标权人可依据《商标法》第63条主张三倍赔偿

四、新型犯罪手段警示

近期办案中发现,犯罪分子采取多种手段规避监管:

  1. “化整为零”运输
    将整条烟拆分成单包,混杂在正规商品中发货。2023年5月,江苏南京海关在跨境电商包裹中查获此类伪装假烟1200包。

  2. “代收代发”模式
    使用他人身份证办理快递收发业务。安徽合肥某小区快递驿站因未落实实名制要求,为假烟团伙提供中转服务被立案调查。

  3. “技术升级”仿冒
    部分高仿烟使用激光防伪码、可变色油墨等工艺。2022年上海查获的假烟中,出现能通过部分零售终端扫码验证的”高仿版”。

五、消费者识别指南

国家烟草专卖局提醒消费者通过”三看一闻”辨别真伪:

  1. 看包装
    真烟包装接缝处有均匀锯齿,假烟多呈直线切割。如某品牌真烟盒盖内侧有隐形喷码,假烟往往缺失。

  2. 看烟丝
    真烟烟丝呈现金黄至棕黄色,假烟常掺杂碎末。可将烟支轻轻揉捻,真烟烟丝弹性较好。

  3. 看燃烧
    真烟燃烧速度均匀,烟灰呈灰白色;假烟燃烧时易熄火,烟灰发黑结块。

  4. 闻气味
    真烟开包后有自然醇香,假烟多带刺鼻化学味。某品牌真烟特有的梅子香型,假烟难以模仿。

六、监管持续加码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专项行动数据显示:
– 上半年全国查处假烟案件1.2万起
– 捣毁制假窝点387个
– 查获假烟41.2万条
– 涉案金额达9.8亿元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打击”互联网+物流”售假新模式,完善与电商平台的数据协同机制。同时提醒公众,购买使用假烟不仅危害健康,更可能成为犯罪链条的末端环节,面临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