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通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国内免税香烟批发市场存在严重的”鱼目混珠”现象。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免税商品价格优势的信任,通过非法渠道获取香烟后冒充免税品销售,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一、免税香烟批发市场乱象调查
1. 真假难辨的”免税”香烟
在某沿海城市保税区附近,记者发现多家挂着”免税香烟批发”招牌的店铺。这些店铺普遍采用”前店后仓”模式,前厅摆放正规进口商品,后仓则存放来源不明的香烟。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店铺中约40%的所谓”免税香烟”实际是通过走私或假冒伪劣方式获得。
2. 价格差异暗藏猫腻
记者对比发现,正规免税店销售的中华香烟(硬盒)价格为450元/条,而部分批发商报价仅为320元/条。某不愿具名的海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价格明显低于免税渠道的进货成本,极有可能是假冒产品或走私货。”
二、典型案例剖析
案例1:广州”3·15”特大假烟案
2023年3月,广州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假烟案。犯罪团伙在保税区周边租赁仓库,将假冒香烟装入印有”免税专供”字样的包装盒中销售。经查,该团伙已向全国23个省市的下游经销商供货。
案例2:深圳口岸免税店员工监守自盗
2022年11月,深圳海关查处一起免税店员工盗窃案。涉案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正品免税香烟偷运出关后,与假冒香烟混装销售。该案涉及香烟2000余条,案值逾百万元。
三、行业乱象成因分析
1. 监管漏洞待填补
目前,我国对免税商品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口岸区域,对离开监管区后的流通环节缺乏有效跟踪。部分商家利用这一监管空白,将非免税商品混入销售渠道。
2. 暴利驱使铤而走险
据业内人士计算,一条正品中华香烟的免税进货价约为380元,而假冒产品的成本不足100元。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不法分子不惜以身试法。
3. 消费者鉴别能力不足
大多数消费者缺乏辨别免税香烟真伪的专业知识,仅凭价格和包装判断,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行业规范建议
1. 建立全程追溯体系
专家建议,免税商品应建立”一物一码”的全程追溯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商品从进口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
2. 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
海关、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需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对免税商品流通环节实施全链条监管。
3. 提高违法成本
现行《烟草专卖法》对制售假烟的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不成比例,建议修订相关法律条款,大幅提高罚款金额和刑事责任。
五、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
- 查看防伪标识:正规免税香烟均带有海关监制的防伪标识,可通过专用设备查验
- 核对价格: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免税烟”需提高警惕
- 索要凭证:购买时应要求商家提供免税购物小票和完税证明
- 观察包装:正品免税烟包装印刷精美,封口整齐,假冒产品常有毛边或色差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电商平台也存在销售所谓”免税香烟”的情况。这些商家通常以”代购”“跨境直邮”等名义规避监管,实际销售的却是假冒产品或走私货。
某大型免税集团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正品免税烟的流通有严格管控,不可能大量出现在批发市场。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看到的所谓’批发价免税烟’,十有八九都是假货。”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还发现一些更为隐蔽的造假手段。有的商家会将正品免税烟的条盒保留,内部替换为假冒香烟;有的则伪造海关完税证明,使假冒产品更具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