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免税烟代理网”鱼目混珠”

跨境烟草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近日,多地海关联合烟草专卖局破获系列跨境走私卷烟案,涉案金额超3.2亿元。调查发现,这些案件背后均存在打着”免税烟代理”旗号的线上销售网络。记者调查发现,在搜索引擎输入”免税烟代购”,相关结果超过180万条,其中大量网站使用”海关扣押货”“免税仓直发”等宣传话术。

典型案例:深圳”3·15”特大走私案

2023年3月,深圳海关缉私局摧毁一个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走私卷烟的犯罪网络。犯罪团伙通过搭建”环球免税仓”网站,以正品3-5折的价格销售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经查证,该团伙通过”水客”蚂蚁搬家方式走私卷烟47万条,案值达1.8亿元。

“这些网站往往使用境外服务器,收款账户多为个人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办案民警透露,犯罪团伙会定期更换网站域名,单个站点存活周期通常不超过3个月。

虚假宣传的三大套路

套路一:伪造海关文件

在某社交平台,名为”免税烟总仓”的账号晒出多张带有海关印章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但经专业人士辨认,这些文件存在编号格式错误、印章比例失调等问题。”真正免税店的商品根本不需要单独出具检验证明。”上海海关工作人员指出。

套路二:虚构保税仓直播

部分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所谓的”保税仓实拍”,镜头里整齐堆放的卷烟外包装印有多国文字。实际上,这些视频多在偏远仓库拍摄,通过后期添加保税区标识进行伪装。2022年杭州查获的案例中,犯罪团伙甚至搭建了1:1仿制的海关查验台作为直播背景。

套路三:利用免税额度洗白

有不法分子钻”旅客免税购物额度”的空子,组织大量人员轮流购买香烟。珠海破获的案件显示,有团伙以200元/次的价格雇佣大学生使用护照购买免税烟,再通过快递发往内地。这种方式单次数量虽小,但累计规模惊人。

消费者面临的三大风险

质量风险:假冒伪劣横行

广州市烟草质检站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网络渠道购买的所谓”免税烟”中,62%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28%存在霉变、以次充好情况。部分假烟使用工业硫磺熏制,甲醛含量超标17倍。

法律风险:购买即违法

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个人携带卷烟入境不得超过50条。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因从代购处购买12条香烟被行政处罚,其购买的”免税烟”经鉴定均为走私物品。”很多消费者不知道,即使不知情购买走私烟也属违法行为。”法学专家强调。

资金风险:付款即拉黑

江苏省消协2023年一季度收到烟草代购投诉217起,其中83%涉及付款后不发货。典型案例如苏州某受害者通过”免税烟直邮网”支付6800元后,对方以”海关扣货”“补缴税款”等理由要求继续转账,最终损失1.2万元。

监管技术升级进行时

区块链溯源系统上线

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在测试”烟草溯源区块链平台”,未来正规免税烟将配备唯一数字ID。消费者可通过官方APP扫描烟盒上的二维码,查验流通全程记录。目前该系统已在海南离岛免税店试运行。

智能监测模型显效

国家烟草专卖局建立的”云霄2023”监测系统,半年内识别并关闭仿冒网站1.2万个。该系统通过AI分析网站备案信息、服务器位置、支付方式等18项特征,识别准确率达91%。

跨境协作加强

中越边境已建立”数字缉私走廊”,双方海关实时共享免税商品购买数据。2023年前5个月,该机制已拦截异常购买记录4700余次,涉案金额超6000万元。

行业规范亟待完善

当前,《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烟草销售尚未作出专门规定。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应建立免税商品”白名单”制度,将香烟等特殊商品排除在跨境电商正面清单之外。同时要求社交平台对”免税”“代购”等关键词实施更严格的内容审核。

上海某律师事务所烟草专案组负责人指出:”现行法律对网络烟草销售的处罚力度,与线下实体案件存在明显差距。”其团队统计显示,2022年网络涉烟案件平均罚金仅为实体案件的37%。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