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海淘渠道进行香烟走私活动。近期多地海关查获的案例显示,走私者通过伪报品名、分拆包裹等方式,试图规避监管将境外香烟”暗度陈仓”运入国内,形成了一条隐蔽的灰色产业链。
海淘香烟走私案件频发
2023年12月,深圳海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一批申报为”食品”的包裹存在异常。经开箱查验,包裹内实为某国际知名品牌香烟,共计200余条,案值约15万元。经调查,这批货物是通过某海外代购平台下单,由境外发货至深圳后,再通过国内快递分发给各地买家。
无独有偶,今年3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在对入境快件进行CT检查时,发现多件申报为”保健品”的包裹图像异常。经人工查验,查获藏匿其中的香烟180条。涉案人员交代,这些香烟是通过海外亲友购买后,以个人物品名义邮寄入境。
走私手法花样翻新
调查发现,当前通过海淘渠道走私香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 伪报品名:将香烟申报为食品、日用品、保健品等其他商品
- 分拆包裹:将大批量香烟拆分为多个小包裹寄递,规避数量限制
- 蚂蚁搬家:利用”水客”携带少量香烟多次往返
- 社交平台交易:通过微信、QQ等社交工具完成支付,规避平台监管
某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有些不法商家会利用平台漏洞,将香烟混在正常商品中销售。他们往往采取’货到付款’或’线下交易’的方式逃避平台监管。”
监管面临新挑战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香烟案件1200余起,案值超过8亿元,其中通过邮递、快件渠道走私的案件占比达35%,呈上升趋势。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某海关缉私局工作人员表示,”每天要处理数以万计的跨境包裹,完全依靠人工查验不现实。我们正在加强智能审图、风险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海外电商平台对烟草制品销售管理不严,为走私提供了便利。一些平台甚至专门设有”中国专线”,提供代购、转运等”一条龙”服务。
消费者需警惕法律风险
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及相关规定,个人携带或邮寄卷烟入境,每人每次限量为400支(2条),且需向海关申报并缴纳相应税费。超过限量未申报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法律专家提醒,消费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香烟存在多重风险:
– 可能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 面临货物被查扣、罚款等损失
– 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走私犯罪
某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注意到一些消费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海淘香烟,实际上已经触碰法律红线。建议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烟草制品。”
多方合力加强监管
面对海淘香烟走私的新趋势,相关部门正在采取多项措施:
- 海关层面:升级智能查验设备,建立高风险商品数据库
- 平台层面:要求电商平台加强入驻商家资质审核
- 支付层面:监控异常资金流向,切断非法交易链条
- 国际合作:与主要货源地国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某国际快递公司中国区负责人表示:”我们已加强对烟草制品的识别培训,发现可疑包裹会立即向海关报告。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频繁收发烟草制品的账号进行标记。”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专家预计海淘香烟走私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但打击此类违法行为仍需消费者提高法律意识,自觉抵制非法交易,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