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烟行业爆出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某烟草公司竟然注册了”目瞪口呆”作为香烟品牌名。这消息一出,还真让不少网友目瞪口呆。要知道,2023年我国控烟力度持续加大,多地公共场所禁烟令升级的背景下,这种操作简直像在钢丝上跳芭蕾。
这事儿得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说起。眼尖的网友发现,esse香烟的母公司韩国KT&G株式会社,早在2021年就悄悄在中国注册了”目瞪口呆”这个商标,适用范围清清楚楚写着”烟草制品”。更绝的是,他们连”O嘴”这个粤语版都一并注册了,这波操作堪称文化差异的魔幻现实主义。
想想也挺讽刺。这些年我们见过”炫彩”“尊享”这类香烟名,但直接把表情包注册成烟草商标还是头一遭。这就像在火锅店卖冰淇淋,在图书馆开夜店——违和感爆表。专家翻出《商标法》第十条,里面明明白白写着”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可”目瞪口呆”偏偏就钻了这个空子。
这不禁让人想起2019年电子烟行业的”水果味狂欢”。当时各种”冰爽西瓜”“蜜桃乌龙”口味的电子烟充斥市场,最后被监管部门一纸禁令全部下架。现在烟草公司又玩起文字游戏,把网络热词包装成烟草品牌,这算不算换汤不换药?
深入想想,这事儿暴露了烟草行业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传统香烟市场确实在萎缩。2022年中国成人吸烟率下降到25.8%,是历史最低水平;另一方面,烟草税收仍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左右,这个甜蜜的负担让转型变得左右为难。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种荒诞的尝试——用年轻人的语言,包装最古老的上瘾品。
社交媒体上已经炸开了锅。有网友神评论:”抽完真能目瞪口呆——被价格吓的”;还有人调侃:”下次是不是该出’黑人问号’和’笑哭’系列?”这些段子背后,其实藏着公众对烟草营销套路的清醒认知。就像当年”低焦油=低危害”的谎言被揭穿一样,消费者越来越不吃这套移花接木的把戏。
更值得玩味的是文化碰撞。韩国企业把网络梗玩得飞起,却可能没读懂中国社会的微妙变化。当”Z世代”把”目瞪口呆”当作日常表情包时,很难想象他们会因为这个商标就对香烟产生好感。这就像给象棋涂上荧光色,以为能吸引玩王者荣耀的年轻人——完全是两个次元的思维。
法律界的朋友指出个冷知识:注册商标不等于一定能上市。我国《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卷烟新品上市需要额外审批。也就是说,哪怕”目瞪口呆”商标注册成功,也可能永远躺在文件柜里。这就像买了演唱会门票却发现爱豆退圈了,空欢喜一场。
回看这场闹剧,它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烟草行业的转型焦虑。当全球控烟成为主流,当健康意识不断觉醒,昔日的”利润之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试图用网络热词重塑形象,就像给恐龙穿JK制服——再怎么打扮也改变不了本质。
最新消息是,该商标仍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标新立异的商标通过率可能不到三成。毕竟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让”目瞪口呆”成为香烟品牌,怎么看都像是个黑色幽默。
这场荒诞剧给我们提了个醒:当资本开始消费年轻人的语言时,往往是最需要警惕的时刻。比起”目瞪口呆”牌香烟,我们更期待看到烟草行业真正的转型——比如那些投入医药研发的烟草巨头,那才配得上让人目瞪口呆。毕竟,让消费者健康地惊讶,比用商标博眼球有意义得多。
说到底,商业创新应该有底线思维。把网络热词注册成烟草商标,这种”创意”就像在戒烟门诊发优惠券——既不合时宜,又令人不适。或许某天,当我们在商标注册簿上看到”健康呼吸”“无烟生活”这样的品牌时,才是真正值得目瞪口呆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