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项法律法规禁止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香烟已近二十年,然而一些不法商家依然铤而走险,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大规模非法香烟销售。在这一灰色产业链中,名为“飞蛾扑火”的微信号创始人,正如名字所示,以身试法,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网络禁售背后的困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指出,个人和组织都不允许通过互联网销售烟草产品。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规避线上销售带来的监管困难。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一些不法分子看到此中的商机,试图通过网络售烟绕过重重限制。
“飞蛾扑火”就是这场地下网络售烟风潮中显露出来的一个冰山一角。通过假借社交交流之名,他们利用微信这一平台,以陌生人引流、团购促单的形式发展起一条完整的代售链条。
微信号背后的“阴影经济”
调查显示,“飞蛾扑火”每个月的销售业绩已经超过当地某些合法小型烟草企业。这不仅说明市场对烟草的巨大需求,更反映出线上渠道不可忽视的“便捷”优势。消费者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通过对话接受推销,填写简单地址后,便可完成购买流程。
这些微信号通常会借用烟草的口头禅式宣传,比如“活动限时”、“断货风险”等,制造一种紧迫消费的假象。消费者似乎因此可以“O2O”(Online To Offline)体验,然而全程潜伏的是违法的阴影。
不法商家的“奔向黄泉”
这些非法销售的背后,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频频出现。首先是烟草质量无法保障,不少消费者买到手的香烟包装存在问题,甚至内有异物。其次,因缺乏监管,这些微信商家极有可能出售假烟、仿烟,其危害程度比正规售卖的香烟更甚。同时,一些不法人士还利用香烟交易进行洗钱活动,让行业链条不断扩张,愈发不可收拾。
公安机关和烟草专卖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非法渠道售烟的打击力度,然而,只要有利益驱动,就不乏铤而走险者。“飞蛾扑火”般的无畏与侥幸,让这群散布于微信朋友圈的“售货员”们常常成为执法人员的重点打击对象。
打击网络售烟的执法新探索
当传统的线下香烟销售无法完整实施监管制度时,如何控住线上非法行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追逐那些像“飞蛾扑火”一样的违法个体,警方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开始尝试通过订单追踪、数据监控等新技术治理网络售烟行为。
近年来推出的“数字哨兵”技术已初见成效,通过数据比对与追踪技术,成功查封多个从事非法售烟的网络卖家。此外,还建立起“顾客举报奖励机制”,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抵制这些长存于灰色地带的违法推销活动。
而对于微信等平台而言,加大账号实名登记制度和非法信息监控力度,结合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制止可疑交易。
消费者面临的挑战与自保
面对被借用诱导消费的互联网,消费者需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与安全意识。不通过非官方渠道购买烟草,不轻信所谓“低价烟”的宣传尤为重要。同时,消费者还应提高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
正如“飞蛾扑火”的名字所警示:贪图小利,如飞蛾扑火,最终落得个身陷险境的结局。这段在光明与黑暗中的角力,正考验每一个人的智慧和法律意识。在合力构筑健康市场的愿景之下,我们期待看到更加繁荣稳定的市场环境。这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亦是一场光与影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