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微信已经从一款单纯的社交工具,悄然转变为许多人创业的“生意场”。其中,以外烟销售为主的灰色地带生意,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微信朋友圈里蔓延开来。这种现象引发了消费者的关注,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
朋友圈中的“隐秘角落”
打开微信朋友圈,或许你会发现这样一些熟悉却又略显“陌生”的动态:精致的烟盒拍摄、诱人的价格对比图、再配上“仅供自用”“限量到货”等宣传语,俨然成为了外烟微商的“标配”。从细数的品牌来看,万宝路、IQOS、玉溪、七星等耳熟能详的名字频繁出现,而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还有专门售卖“高端定制款”的卖家。
相比于正规烟草专卖渠道,这些外烟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价格便宜得令人咋舌。部分消费者在朋友圈中轻松下单,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交易,随后等待快递包裹送货上门。对于很多吸烟者来说,这样的交易方式无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商告诉记者:“我这里的外烟都是从境外进货,直接通过物流发到国内,然后再分发给客户。这些烟比国内专卖店便宜得多,还很新潮,许多客户都是回头客。”
价格背后的秘密:低成本与法律风险
那么,这些外烟为何能够如此低价?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外烟进入国内市场时绕开了高额税费密切相关。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烟草属于高度监管商品,所有进口烟草产品都需通过指定渠道销售,同时需缴纳高额的消费税、关税和增值税。而这些通过私人途径进口的外烟,大多数是“水货”,绕过了监管体系,自然价格低廉。
此外,部分微商甚至通过非法手段伪造海关手续,或者直接通过跨境物流“以身试法”。一位烟草监管领域的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微信朋友圈里销售外烟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违法行为。这些商家并没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也没有进口烟草经营资质,属于非法经营。”
然而,微商们似乎并不畏惧法律风险。一些卖家表示:“只要不大规模囤货,做得‘低调’一点,基本上不会有问题。而且我只做熟客生意,这样就更安全了。”这样的说法无疑反映出当前监管的薄弱环节。
消费热潮的背后:外烟的吸引力
外烟为何能吸引众多消费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消费者对外烟的热衷不仅仅因为价格便宜,还有品牌文化和产品创新的加持。
首先,外烟品牌众多,产品设计与包装新颖。相比国内香烟统一化的包装风格,外烟在包装设计上更加多样化,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一些限量款或特色口味的推出,更是让吸烟者趋之若鹜。
其次,部分消费者认为外烟“更健康”。尽管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例如IQOS这种加热不燃烧产品,通过“低焦油”或者“不含致癌物质”等营销宣传,成功俘获了部分消费者的心。
最后,购买外烟的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私密性”,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一些消费者表示:“在朋友圈里买烟,就像参加一个秘密俱乐部,感觉很特别。”
监管困局:难以追踪的灰色市场
尽管外烟销售在朋友圈中风生水起,但其隐蔽性也让监管部门感到棘手。由于微信是一种封闭式的社交平台,监管部门很难掌握微商的真实交易数据。加之大部分外烟的交易金额较小,甚至单次交易金额不足千元,往往不构成“非法经营罪”的立案标准。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年来对微信朋友圈销售外烟的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多次发布声明强调:“无论通过何种途径,任何人不得非法销售烟草制品。”然而,执法过程却并非易事。一方面,消费者的隐私保护使得取证难度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微商在发现风险后会迅速“消失”,更换微信号或关闭朋友圈动态。
此外,跨境物流也是监管的盲点之一。一些物流公司为赚取利润,对货物不做严格审查,从而助长了“水货烟”市场的扩张。
法律与市场的博弈:谁能占上风?
外烟销售通过微信平台实现的这种“不同凡响”的生意模式,实际上是市场需求与法律博弈的一个缩影。从市场角度来看,消费者的需求与价格敏感性推动了这种灰色经济的发展;但从法律层面看,这种行为却损害了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带来了税收流失以及可能的健康风险。
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消费者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提高,这种灰色经济或许终将回归正轨。然而,在这个灰色地带中的商家,似乎还在寻找着更隐蔽、更灵活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