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云霄县因其高仿香烟的泛滥问题屡屡登上舆论热点。作为国内高仿香烟问题的“重灾区”,云霄的制假售假现象已经形成一条规模庞大的地下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充满着“鱼目混珠”的剧本,而这一幕正在冲击着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权益。
高仿烟产业链的“灰色运作”
在云霄县,许多人靠高仿香烟“谋生”,这一现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当地部分村落被外界称为“烟包村”“烟标村”——规模工厂林立,设备先进,造假工艺日趋成熟,甚至足以以假乱真。据执法部门介绍,云霄制假商不仅仿造国内知名香烟品牌标识,还盯上了海外热销品牌,试图渗透国际假烟市场。
“一条制假网络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已经实现了高度分工。”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云霄大多数高仿烟工厂隐匿在偏远山区,不仅有先进的制烟设备,还搭建了完善的物流、销售体系,假烟通过物流企业流向全国各个角落甚至海外市场。很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假烟市场的受害者。
打击力度升级,但制假技术不断进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制假犯罪的打击力度逐步升级,大量高仿烟的生产窝点被取缔。然而,这并未完全遏制制假市场的生存空间,反而让一些不法分子在分散化、隐秘化操作上更为极端。据调查,高仿香烟的生产者如今通过“小作坊”分散运营,依靠零部件组装方式减少整个制假过程的暴露风险。
云霄的仿烟工厂很少直接将烟投入市场,而是通过第三方渠道,偷换概念,以“特供烟”“工程烟”等名义,以优惠价格对外兜售。这种模式让制假分子在打击中得以“重生”,同时给执法部门的追踪增添了极大难度。一位长期研究假烟现象的法律学者指出,这种“迂回战术”让制假者在法律网眼中千疮百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监管短板。
消费者权益遭受双重侵害
高仿香烟的泛滥直接损害了正规品牌企业的声誉,同时也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严重侵害。假烟不仅以次充好、质量低劣,还可能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执法部门近期查获的一批假烟产品中,检测出了超量的重金属以及未经过滤的有害烃类化合物,这些物质严重威胁吸烟者健康。
“很多高仿品外包装和正品别无二致,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一家知名香烟品牌代理商表示,即便是在正规的烟酒专卖店,高仿烟也可能“鱼目混珠”,让消费者付出了高额代价却买到劣质品。而企业在维权过程中往往发现,“维权成本居高不下,但打击效应却微乎其微。”
技术手段助力假烟市场擴張
除传统的线下销售外,高仿烟产业链逐渐渗透至互联网。云霄的不法商家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和暗网等非法渠道进行营销和交易。一些制假团伙甚至开发了专属的“暗号”,通过快递员“口口相传”完成交易,有关违法信息通过一则简单的“朋友圈消息”就能隐蔽传播。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一些高仿烟的宣传标语颇为大胆:“自家用的烟,抽完谁能发现?”在公开标榜“正品保障”的同时,商家也通过虚假评价刷高商品的信誉度。消费者出于贪图价格便宜或对真假难辨的困惑心理,往往成为这些非法交易的目标人群,无形中为假烟市场提供了利益支撑。
亟待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随着云霄制假问题的持续曝光以及各地执法部门的介入,打击高仿香烟的循环链条已形成一定震慑力,但全面治理这一顽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显而易见的是,云霄假烟市场的治理不仅需要强硬的执法行动,更需要加强源头治理,使村民的生产模式从灰色转向阳光化,帮助其找到合法的经济发展方式。
此外,专家建议,通过科技赋能和大数据监控,完善对生产源头与销售渠道的监管措施。多方联动,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假烟生产链条,减少企业与消费者的负面损害,让市场净化回归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