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信作为国民级社交工具,其便捷性、隐私性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这种技术进步也成为违法行为的温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进行非法烟草交易,将网上非法售卖香烟的行为推向隐秘化、碎片化的新高度。
微信平台成非法售烟新阵地
多年来,我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对烟草制品的生产、经营、流通环节进行全面监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必须经过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才能开展烟草销售活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社交工具,悄然突破法律的屏障,在微信这一平台上销售香烟。
记者通过一些烟民的指引,试图加入多个以烟草为中心的微信群或私密圈层。经过数日摸查与接触,记者发现在这些微信群中,早已形成了一种 “内外分离”的卖烟体系。群组中的交易不仅涉及到大量非法烟草制品,还充斥着一些包装粗糙的假冒伪劣商品。售卖者通常以“低于市场价”“纯手工烟”“免税烟”为噱头吸引买家,价格在正规渠道售价的五至七折之间。
交易隐蔽,熟人优先进入
在非法售烟者的运作体系中,微信的“熟人社交”属性加倍放大了其隐蔽性。他们往往通过买家的好友推荐或线下接触,将有意购买烟草的用户引入圈内。一旦加入群聊,你会发现这些售卖者非常谨慎,不会直接公开发出广告,而是通过发送图片、视频或语音以隐晦的方式试探买家意向。
某卖家向记者透露道:“我们卖的烟都是真货,什么软中华、黄鹤楼都有,连市面上不常见的免税烟都能搞到,绝对比外面卖得划算。”而在进一步追问时,该商家更是直言不讳:“微信的隐私性高,随便开个群聊就能操作,即便有举报,平台普遍反应缓慢,没几个人会被查的。”
正是这种“风险成本低、隐蔽操作高”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法交易者转战微信。而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交易方式并无保障,一旦发生消费纠纷,购假被骗,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多元化伪装手段挑战监管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些非法交易并非简单的买卖,而是逐步发展出一套复杂的伪装手段。例如,部分售烟者伪装成“代购服务”,以人们的购物心理掩盖非法行为;还有一些卖家甚至声称可以“精准定制”包装,完全规避监管部门可能的追查。
一位常年从事“线上卖烟”的商家告诉记者,他们可以根据买家的需求,对包装、外观甚至香味进行“一条龙服务”。至于这些所谓“代购服务”是否违反法律,卖家只是淡然一笑:“谁会闲着去查那些发朋友圈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法行为不止侵害了正规烟草销售渠道的利益,还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部分所谓的“低价香烟”,烟草本质却劣质到令人瞠目结舌,其中可能添加了大量有害化学物质,吸食后对人体产生潜在的重大安全风险。
法律与监管难题并存
对于微信非法烟草交易的层出不穷,相关监管部门多次采取行动。202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联合打击行动,对线下批发及运输渠道展开重点摸排。然而,对于线上交易的监控与精准打击依然是一个巨大挑战。
一方面,违法分子利用微信这种封闭式社交网络提高隐蔽性;另一方面,平台现有的举报和监控机制仍存在较多漏洞。专家指出,要想真正解决线上非法售烟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精确打击,更需要平台与监管方联动,通过技术手段主动拦截高风险交易行为。
呼吁社会共同抵制非法售烟行为
非法销售香烟的乱象不仅仅反映了某些商家的法律意识薄弱,也对社会诚信体系和消费者权益构成挑战。记者呼吁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烟草制品时,选择正规渠道,不轻信“低价私售”等诱惑行为。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加大力度展开普法宣传,让公众在面对违法交易诱惑时提高辨别能力,守住法律底线。
芯片和网络时代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挑战着传统法制的界限。对于这些利用技术漏洞谋利的不法行为,唯有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抵制,才能避免“黑灰产”的蔓延,为公众打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